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今天熱鬧明天冷清 民營美術館之難
最近七八年間,滬上民營美術館迎來興辦的高峰,目前有幾十家,而全國的民營美術館達上千家。民營美術館有著更靈活的體制、更高效的機制,近年來滬上舉辦的國際藝術大展,如畢加索、莫奈、達利、、梵高、雷諾阿、蒙娜麗莎、蓬皮杜、米羅、德加、草間彌生、賈科梅蒂,包括新開幕的米開朗基羅大展,都是由民營美術館或民營機構主辦的。
浦東濱江的藝倉美術館,再次掀起民營美術館話題——民營美術館不斷冒出,其生存情況如何,未來前景怎樣?
美術館難在“軟硬兼施”
民營美術館為城市帶來了多樣化的藝術格局,增添了美妙的文化氛圍,同時補充了公立美術館資金實力和機制上的缺陷,而同時,民營美術館自身的缺陷,也是大眾并不了解的。業內人士在民營美術館“高歌猛進”的同時,看到了一些隱患,問題集中在民營美術館如何“軟硬兼施”上。
不少民營美術館成立之初,硬件挺括,地段豪華,設計搶眼,開幕展上嘉賓云集,熱鬧非凡,但此后不久回歸平淡,一年也辦不了幾個展。有些民營美術館沒有實力辦具有大眾熱點的國際化大展,一年里的展覽雖然也能排滿,但絕大多數是圈內人才會關心的小眾展覽以及二三流甚至不入流的畫家個展,吸引力不夠,展館內往往人氣稀薄。還有個別民營美術館,開館不久就偃旗息鼓,長期鐵將軍把門。
建館容易運營難,很多民營美術館的出資方,只看到美術館的美妙前景,以及滿足于開幕之初的喧嘩,對于持續運營以及未來發展,并沒有考慮周全,導致之后越來越低迷。
民營美術館的學術研究能力相對于公立美術館,本來就是弱項,如今,大眾對藝術鑒賞的需求大大增加,民營美術館的學術能力更成了問題。很多藝術愛好者反映,民營美術館展覽多如牛毛,但真正高質量的展覽并不多,有時候還真比不上公立美術館。
背后出資人話語權太大
商業化傾向,是民營美術館的一大隱患。有不少民營美術館希望通過自身運作來平衡收支,因此各種商業化的大展越來越多。然而,商業意圖過于明顯,媒體曝光量太大,雖然能吊起大眾胃口,但高昂的大師原作借展成本不能承受,因此,展覽質量大打折扣。
上大美院副教授馬琳指出,商業化傾向會導致一些展覽名頭雖大,但實質上展品水準并不高;同時主辦方為了解決大展成本問題,票價也越定越高,如今藝術大展動輒上百元一張的門票,已經高于發達國家。觀眾花了錢,卻欣賞不到真正優秀的作品,無法進行良性循環,運營也更加困難。
資金背景的變化更是民營美術館最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年介入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的,最早的是房地產商,也是介入數量最多的,后來又有金融機構、企業集團、私人藏家、藝術機構等。但因出資人的出發點各不相同,導致美術館的后續運營情況也各不相同。
希望美術館能自身造血是所有出資人的理想,但現實情況是,一般民營美術館最主要的收入是門票收入、衍生品銷售、贊助費及場地出租費,目前來看,運營比較正常的民營美術館,門票收入只有全部成本的十分之一,衍生品份額更小,社會贊助少得可憐,而出租場地并不是民營美術館最好的選擇。
一家民營美術館的全年運營成本,少的要幾百萬元,多的要兩三千萬元,因此,一旦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出資人方面再有個風吹草動,民營美術館便陷入風雨飄搖。
[鏈接]
只有幾家運營良好
6年前,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孔達達在一家頗具規模的民營美術館開幕之際,做了“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前景”主題演講,時至今日,這家民營美術館雖然還沒有關門,但舉辦的展覽非常小眾,每天門可羅雀。
對于民營美術館的生存困惑,孔達達認為,國內民營美術館運營得比較好的只有幾家,還能靠自己生存,其他的主要靠企業背后支撐。中國民營美術館還處在初級階段,不但人才缺乏,對于美術館的運營理念,也大多按照出資人的意圖,決策權在老板手里,而這是個非常大的障礙。
孔達達擔憂民營美術館會往企業化的方向發展,這樣的話,背后企業的好壞或者老板的個人喜好,就直接影響民營美術館的發展。
對于目前民營美術館的商業化傾向,孔達達表示,美術館要有外部資金支持,但不能完全依賴于某一個企業。他認為,可以借鑒國外民營美術館的體制,有基金會制度、捐贈藏品稅收優惠制度等,美術館的執行團隊不聽命于某一個企業主,而是受基金會和學術委員會的指揮,有一套考核標準,比如每年參觀的人數、發表的學術成果等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詹皓)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今天熱鬧明天冷清 民營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