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財政收入新跨越 護航經濟新發展
——“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新亮點述評之四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申鋮、郁瓊源)今年前11個月數據顯示,全國財政收入逼近15萬億元大關,不斷邁上新臺階。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保障。2016年財政的諸多舉措溫暖著你我的心。
積極的財政政策“四兩撥千斤”
“放水養魚”,激發市場活力。回顧2016年,財政政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減稅、降費、置換債務,增效加力。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7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至11月份,四大試點行業營改增減稅1105億元,稅負下降14.7%,并實現了全部新增試點行業總體稅負只減不增。整體看,1至11月營改增累計減稅已達4699億元。
據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預計,2016年全年營改增減稅約5000億元,其中由于可抵扣進項稅增加,原增值稅行業和已試點行業減稅規模已超過新增試點行業減稅規模。
“營改增全面推開,是今年財政運行的最大亮點之一,給企業帶來的減稅效應已經顯現,并有望不斷釋放。”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
今年以來,一批政府性基金被取消、停征和歸并;擴大了相關政府性基金和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一系列減稅降費的政策,給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注入了活水。
“今年全國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18萬億元,支持地方穩增長、補短板;擴大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規模,有效地降低了利息成本。同時,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并按規定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領域。”財政部部長肖捷29日在全國財政工作會上說。積極的財政政策,為地方提供了更多經濟發展“彈藥”。
財政收支的增減,發揮著“四兩撥千斤”的獨到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認為,通過全面推開營改增等政策可為企業減負松綁,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寬松環境,在培育新動能中涵養寶貴稅源,換取持續發展勢能。
精準“輸血”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今年財政運行較為平穩,實屬不易。數據顯示,前11個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148250億元,同比增長5.7%,為年初預算的94.3%;財政支出165839億元,同比增長10.2%。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財政政策在平穩增長的同時,更加積極向重點領域傾斜,為民生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一項項惠民政策體現為一張張財政發力的成績單——前11個月累計,教育支出增長13.3%,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增長18.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6%。
回顧2016年,財政運行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開足馬力:去產能,設立并及時撥付專項獎補資金,大力支持棚戶區改造和貨幣化安置;補短板,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大幅增長,支持探索資產收益扶貧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同時,深化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并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進入關鍵階段,需要宏觀調控政策護航。而穩增長、保民生也需要更多支撐。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將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說。
財稅體制改革向“深水區”邁進
改革之火,點燃經濟新引擎。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軍,財稅體制改革也成為“十三五”的改革重頭戲。
回顧“十三五”開局之年,財稅體制改革多點突破,砥礪前行。
稅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今年5月,營改增試點的全面推開,實現增值稅對貨物和服務全覆蓋,成為重塑我國財稅制度的新起點;7月,我國全面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開展水資源費改稅試點;12月,環境保護稅法獲得表決通過,推動“綠色稅制”攀向新高度。
作為“最難啃的硬骨頭”,央地財政關系改革取得突破。8月,國務院出臺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吹響了央地財政關系改革的號角。
此外,預算改革取得更大進展。今年以來,進一步推進預算公開,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同時,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十三五開局 經濟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