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徽州古建筑保護遇窘境 專家建言防“建設性破壞”
“徽州古建筑以保護名義產生的破壞仍然存在,徽派古民居和古祠堂等古建筑的保護依然存在困難。”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方利山近日在談到徽州古建筑保護時表示。
徽派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方利山說,在這些絕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的背后,蘊藏的是徽州深厚的文化內涵。
方利山說,過去,人們對徽派古建筑的保護意識不高,對于整體、活態保護徽州文化生態的積極性不高,許多重要的徽州文化遺產未得到有效保護,文物古建筑盜拆倒賣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2011年,在休寧、婺源交界的浙領頭,同春亭內九塊文物古石碑一夜之間全被竊賊團伙盜走,至今未能追回。
此外,以保護名義產生的“建設性破壞”也威脅著徽州古建筑的保存。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徽州芭塘“六房廳”古祠堂原本準備“異地拆建”,但因為運作問題,拆卸的木構件被棄置于公路邊三年,導致多處霉爛,古建筑遭到破壞。
事實上,2013年,安徽出臺了《關于加強徽派建筑特色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嚴厲打擊走私、盜竊和違法買賣徽派古建筑及其構件、附屬文物的行為,并且規定禁止將徽派古建筑遷往省外。
倒賣徽州古建筑的現象得到遏制,但古建筑的保護依然困難重重。據安徽省績溪縣外宣辦負責人汪勁松介紹,績溪當地古建筑存留豐富,國家級和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有保護資金,但在非文物類古民居的保護上,資金就比較匱乏。“修復一棟古建筑往往需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人民幣,現有的資金只是杯水車薪。”汪勁松說。
許多古民居因為無人居住而被荒廢,但社會資本想要參與古建筑的保護同樣存在難題。由于土地屬于農村集體,古民居的產權無法轉讓給“外人”。此外,轉讓過后的古建筑能否按照原來的樣式修復,保留徽派建筑原來的風格和歷史底蘊,同樣存在疑問。
方利山建議,當前應該堅決制止和打擊古建筑“異地拆建”的行為,同時制止破壞徽州文化生態的所謂開發利用,防止徽州文化特色物種的滅絕和流失。以徽州古祠堂為例,其建筑的規模、風格特點不僅與該宗族聚落的選址、朝山走向和山川地理息息相關,而且還承載著該宗族的歷史人文信息。
據了解,近年來,安徽省黃山市在全面啟動實施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過程中,除了采取原地保護、“修舊如舊”措施外,還堅持傳統徽派古建營造技術的“活態”有效傳承,讓古建筑在文化包容和多元并存中融入現代生活。
目前,該市實施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探索非文物類古民居產權流轉試點,引入社會資本認租、認領、認購古民居,已梳理發布34幢古民居轉讓意向信息。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徽州 古建筑保護 建設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