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要現實,也要想象力
2016年的國產電影,我最直接的觀感是越來越中國:題材上越發貼近中國的歷史和現實,藝術上也正在摸索中國獨有的表達。
同樣取材于現實,商業類型片、藝術片和主旋律電影各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作為“革命歷史題材大片”,《勇士》鐘情于對歷史細致真實的再現,《我的戰爭》著重演繹戰火背景下的熾烈愛情故事,《鐵道飛虎》則營造戲劇性的戰爭傳奇。同為關注普通人生活命運的藝術電影,《路邊野餐》用記錄的風格呼喚生命體驗,《塔洛》以富于表現力的黑白影像,寓言化地表達現代化進程中的文明思考。
但電影畢竟是“造夢者”,鏡頭里的現實又是經過電影人的腦力創造出來的,人們要看的,不僅是現實,更要看創作者是如何呈現的?!睹廊唆~》被指“無厘頭”,《長城》的評論也兩極分化,但仍然票房大賣,吸引觀眾的正是它們所構建的奇幻世界,這說明觀眾需要更有想象力的電影,而我們傳統的電影理念已經很難滿足今天的現實需求。這并不是否認電影與現實的聯系,而是要求電影以更富于想象力的方式折射現實,呼喚情感共鳴。
形形色色的影片都以各自的方式,講述著不同的“中國故事”,重要的不只是在題材和細節層面多么貼近現實,更是在電影中用多樣化的方式表現和推動人們對于現實的體驗、傳遞積極的生活態度及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向觀眾盡可能有效地傳遞中國文化精神和正面價值。這不僅考驗創作者認識生活的能力,更考驗他們的藝術想象力。
無疑,中國電影需要更多強有力的風格色彩,需要創作者更多的主體創造性和想象力。這不僅是創作的應有之義,也是電影市場的發展要求。近幾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上,過去那種虛浮做作的偶像大片少了,跟風起舞的惡搞喜劇不靈了,而像《七月與安生》這樣有藝術含量的作品更多地露出水面,說明觀眾逐漸成熟,他們對想象力和創造力更為看重。歸根結底,源于現實并超拔于現實才更接近藝術的本質。
2016年是電影的“小年”,除了票房增長速度減緩,主流商業電影大多重復著前兩年的成功類型。改進內容生產,以更富想象力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繼續前進的當務之急。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03日 23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現實 電影 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