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留住“年輕的遺產”——工業建筑遺產如何重煥生機
百年老廠房、近代別墅群、江邊舊船塢……在城鎮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很多工業建筑曾經繁華,后來走向沒落,其中有些因為保護和利用得當,得以保留當年工業化的印記,甚至重煥生機與魅力。日前,工信部牽頭成立中國工業遺產聯盟,將著力推進工業遺產的研究、保護、利用等。作為承載工業發展歷史和文化記憶的工業建筑遺產,究竟應怎樣認識?保護工業建筑遺產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才能在保存文化價值的同時發揮工業建筑遺產的最佳功用?
上海8號橋位于中心城區,原為上海汽車制動器廠的老廠房,改造后成為充滿工業文明韻味的藝術空間。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工業建筑遺產保護面臨三大挑戰
說起創意產業園區,北京有798工廠區,深圳有華僑城LOFT,上海有8號橋……在文化資源集中的一線城市,將工業建筑遺產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漸成主流。
提到工業建筑遺產,它是與故宮、頤和園等傳統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同等價值的一種新的遺產類型。“雖然和傳統歷史文化遺存相比,工業建筑遺產還很年輕,很多是近代的甚至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但在我國工業經濟建設發展歷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新中國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工業建設的記錄和見證。”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建筑學會工業遺產委員會秘書長劉伯英說。
盡管工業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和很好保護。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區開始產業結構調整,大量傳統的工業企業外遷。騰出來的原有工業用地,建成城市功能區,比如北京的CBD。在“推倒重來”的開發模式下,由于缺乏工業遺產保護概念,大量有價值的工業遺產被拆掉,幾代產業工人的記憶和情感被抹去,城市曾經的工業建設輝煌被逐漸淡忘。
“工業遺產是城市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實際規劃工作中會面臨一些困惑。”遼寧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總規劃師王國慶說,一是工業遺產法定地位不清晰,相關法規文件中找不到明確表述;二是功能定位不明確,許多城市尚未將工業遺產工作納入社會發展規劃;三是安全問題,一些重化工廠區存在著土地污染,需要治理。
工業建筑遺產是物質和文化資源
為什么要保護工業建筑遺產,究竟要保護什么,這是在探索怎么保護之前必須回答的問題。
“每一個工業遺產背后都有一段生動的歷史。”劉伯英介紹,中國工業遺產分布極廣,幾乎每一個重要城市都有,時間跨度也極長。這些建筑大多質量優良,在建筑藝術方面也各具特色,是一個時代的象征。“隨著時代變遷,其中一些建筑成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得以保留,更多的則是被拆除,非常可惜。”
在劉伯英看來,工業遺產并非城市發展的障礙。工業遺產不僅僅是城市的物質資源,更是文化資源,是“一個城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工業遺產凝聚著父輩兄輩的汗水,是他們留下的重要財富。”劉伯英說,應通過建筑師富有創意的設計,把城市中這些寶貴遺產,轉化為文化資源,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張名片。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把看似破舊的工業廠房和街區當作城市負資產,其實是種短視行為,深入挖掘工業遺產文化,大有文章可作,“保護和利用是一對重要關系,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
工業建筑遺產保護需要系統考慮
位于北京朝陽的798藝術區,由廢棄工廠搖身一變,匯聚起風格各異的藝術思潮,一度成為我國工業建筑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典范。那些寬大的廠房、斑駁的設備,不僅保留著當年工業化的印記,也吸引了大量藝術家和游客。
盡管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已漸成共識,但如何才能在再利用的過程中,避免對其文化價值造成損失,顯得尤為急迫。
在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看來,我國工業遺產再利用主要的問題有三個:首先是保護問題,在工業遺產保護10多年的實踐中,被拆除的遠比被保護的多;其次,再利用的模式較單一,博物館式的靜態保護畢竟受眾有限;最后是產權問題,工業遺產再利用是城市產業“退二進三”進程的體現,但現行土地使用制度使這種模式的產權難以轉讓。
“798成功之后,很多工業遺產都在試圖復制798模式,而這并不可取。”劉伯英認為,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創意保護,“沒有系統考慮如何保護工業遺產,是一個很大問題。”
此外,在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中,也存在過度商業化的問題。“798和國外大多數藝術區的命運和發展路徑基本一致,即以藝術始,以商業終,商業的繁華最終將藝術氣息淹沒。”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說。
“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使其對公眾發揮更多貢獻,這也是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動因。”呂舟認為,保護并不意味著讓文化遺產凝固,通過保護和合理利用,發揮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積極作用,成為優秀的文化表達、傳播的基地和源泉,成為社會發展的促進力量,更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獲得精神的歸屬感、參與的責任感并得到切實利益,才是對文化遺產實施更好地保護和發展的良策。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年輕的遺產 工業建筑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