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三峽庫區文物盜竊頻發 文物保護任重道遠
經過“前三峽”時期搬遷、原地保護、留取資料等保護方式,三峽庫區內大量文物得到保護。然而隨著江水多年沖刷,庫區消落帶內時有文物被發現,這些文物被盜新聞屢見報章。如何讓其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成為今后一段時期三峽庫區保護和管理一道繞不開的難題。
重慶市文物局的數據顯示,在三峽庫區文物搶救性發掘中,由于人力、資金不足等問題,消落帶范圍內的重點文物發掘面積不到總體文物埋藏面積的7%。隨著當地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墓葬群和遺址被發現,盜墓犯罪屢見報章。頻繁的盜墓活動已成為重慶文物保護面臨的困難之一。
三峽庫區消落帶是指防汛期內由145米至175米的水位漲落而形成的30米水位回落區。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萬州區文化執法支隊督查室主任李曉明說,三峽水庫防汛期間,消落帶內的古遺址、古墓葬文物點露出水面,給一些盜墓分子可乘之機,庫區不少墓群發現了被盜痕跡。庫區消落帶內文物安全現狀堪憂,亟需建立庫區消落帶文物保護長效機制。
這一現象亦得到重慶警方的印證。重慶警方近兩年已打掉多個盜墓團伙,僅在2016年年底,重慶忠縣警方搗毀的一個專門盜竊三峽古墓團伙就作案130余起。該團伙在重慶忠縣、云陽、奉節、巫山等庫區區縣古墓葬群大肆盜掘作案,包括漢代青銅鏡等一批文物被其販賣。
談及這一問題,重慶市政協委員、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鄒后曦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三峽文物在長江145米水位線以下的保護基本完成,目前出現保護不力或者被盜掘的文物大多處在消落帶內。
“消落帶內文物挖掘和保護需要長時間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鄒后曦說,由于庫區雨熱同季,每年給文物保護工作者進行消落帶內文物挖掘的時間最少時只有兩個月。一些遺址或墓葬剛挖掘出來,長江水位就到了上升時期,隊員們不得不撤離現場。
除此之外,由于消落帶文物挖掘保護的專業性要求,需從全國范圍內調配技術人員,人員不足也導致挖掘保護工作進展緩慢。消落帶附近現在幾乎都是無人區,自然條件艱苦,勞動力不足,致使不少消落帶內文物挖掘保護工作無法展開。
近幾年三峽庫區消落帶已露出不少文物,地方文物部門也采取有效措施實施搶救性保護。“這些只是應急性的保護,最有效的保護是主動進行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建立巡查和應急機制,”李曉明說,進入“后三峽”時期,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仍然不能松懈。
在鄒后曦看來,除了消落帶內文物保護外,“后三峽”時期大遺址保護工作也須快速推進;出土文物修復和研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博物館建設和地面文物維修及開放展示,以及對整個三峽文物的研究、出版和宣傳仍是一項長期久遠的工作。他希望文物保護工作者能早日將長江文明最華彩樂章的內涵向海內外展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三峽庫區 文物盜竊 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