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虛擬運營商要告別“野蠻生長”
工信部日前公告收回多家單位的電信網碼號資源,其中包括2家虛擬運營商,對虛擬運營商的監管再次成為輿論焦點。當下,民間資本進入移動通信業已滿3年,虛擬運營商將由試點轉向獲取正式牌照,虛擬運營商行業將迎來不可避免的“洗牌”,并在此過程中逐步走向理性、有序發展。
虛擬運營商試點目前已形成規模。2013年初工信部下發《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2013年底啟動牌照發放,先后有5批42家民營企業獲得移動轉售臨時牌照。目前,移動轉售業務已經有超過4000萬用戶,用戶數超過百萬的大型虛擬運營商也已經突破10家。虛擬運營商自誕生起,就紛紛結合自身原有業務,推出了有特色、切合細分市場需求的產品,增加了用戶的消費選擇。更重要的是,虛擬運營商的出現帶來了鯰魚效應,為電信市場引入了重要的競爭機制,倒逼傳統電信運營商改進產品和業務類型,降低資費價格,流量不清零、取消漫游費等業務逐漸實現,用戶得到了實惠。應當說,允許和鼓勵民資進入電信領域、促進電信行業競爭的政策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實現。
3年試點、4000萬用戶,顯示出民資對電信領域投資的積極性,也表現了用戶對虛擬運營商業務的關注度。但正如硬幣的兩面,近年來虛擬運營商旗下號段的詐騙案件多發,與一些虛擬運營商在營銷、管理方面的不規范甚至存在違法違規行為分不開,比如個人信息泄露泛濫、電話實名制登記不嚴等問題。這種“野蠻生長”已被監管部門和用戶所關注,目前,監管部門對虛擬運營商的監管力度正在一步步加大,用戶對虛擬運營商的服務和商譽也產生了諸多懷疑。在這雙重作用下,必然有一部分虛擬運營商將遭到監管紅牌淘汰或者在市場上被用戶摒棄。
而諸多不計成本搶占用戶的經營方式,也使虛擬運營商很難實現盈利。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基礎電信企業資費水平有了較大幅度下降,虛擬運營商在“批零倒掛”的情況下完全依靠打價格戰,無法獲得競爭優勢,反而會更加陷入盈利無望的境地,并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而被淘汰,能夠生存下來的必然是那些符合細分市場特點、產品和服務有特色,并且盈利模式清晰的少數企業。大浪淘沙、優勝劣汰,在日趨規范的電信市場競爭時代,暫時留下的虛擬運營商還需加強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行業自律,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 文)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運營商 虛擬 用戶 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