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不是簡單地開個網店,而是要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在農產品質量保障、倉儲物流、產品銷售等方面整體發力。”鄒志剛、王筱東兩位委員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全會上都提出了如何做好“互聯網+農業”,做大“從田間到餐桌”這篇文章的問題。
鄒志剛委員說,近年來,廣西建設了一批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科技平臺,涌現出一批利用互聯網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的企業。但總體來看,廣西現代農業“互聯網+”模式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鄒志剛認為,廣西現代農業“互聯網+”參與主體對現代農業“互聯網+”的認識不到位、不統一,缺乏跨界融合創新的互聯網意識。產品鏈整合程度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局面尚未形成,農業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等各環節緊密協作機制尚未完善,各環節間信息有效傳遞程度低。市、縣、鄉三級農村物流網絡及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物流企業之間的綜合配貨能力較低,生鮮農產品物流損耗較大,物流成本高。
鄒志剛建議,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對農產品防偽溯源監管,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快推動物聯網技術在加工倉儲、冷鏈物流等環節的應用,構建農產品智能化冷鏈物流配送體系;開展數字化農場建設示范,支持企業探索建立農場標準化生產、信息化管理、網絡化銷售、冷鏈化配送的“從田間到餐桌”的數字化運營模式;加快發展農業電商,深化與淘寶、京東、蘇寧等國內知名電商綜合平臺合作,利用廣西特色優勢農產品,用商標授權方式,集中以地方名義或公司名義入駐第三方平臺。同時大力培育本地化農產品電商平臺,實現“企業+電商+農戶”聯合,推廣“基地+城市社區”鮮活農產品直配模式。
王筱東委員建議,做好產業鏈頂層設計,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推進生產的標準化,解決農產品質量不能長期穩定、質量參差不齊、品牌少等問題,做大做優廣西農產品品牌。
“廣西的農產品,深圳的公司每斤10多元收購過去,貼牌后就能賣到每斤40多元。”針對廣西好的農產品多,但品牌少、品牌溢價能力低等問題,王筱東舉例說明品牌的重要性。(記者 肖亮升 通訊員 李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