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央行年末“放水”并非寬松信號
上周,央行又“放水”了。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為保障春節前現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促進銀行體系流動性和貨幣市場平穩運行,人民銀行通過“臨時流動性便利”操作為在現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幾家大型商業銀行提供臨時流動性支持,操作期限28天,資金成本與同期限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大致相同。預計將向市場釋放超6000億元資金。
此前,1月18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開展2000億元人民幣7天期和26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當日逆回購到期規模為500億元,單日凈投放4100億元,創有歷史記錄以來最高。
一方面,通過傳統逆回購實行天量單日凈投放,另一方面又首創了“臨時流動性便利”,給五大行補血,央行節前維穩資金面力度不小。但將此看成是貨幣政策的寬松信號,或把“臨時流動性便利”視為向五大行定向定時降準,恐怕有失偏頗。
央行非常之舉實應時之需。一來,年關將至,各行各業用錢多,是流動性最緊張的時候,往年此時央行也是加大了資金投放的力度。二來,年前又有外匯占款減少、企業繳稅、銀行上繳存款準備金等因素疊加,如上個月我國外匯占款減少了3178億元,且是連續兩個月下降超3000億元。外匯占款大規模下降,必然導致國內基礎貨幣投放下降,為了彌補基礎貨幣缺口,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貨幣,成為了補充流動性的重要舉措。
值得關注的是,即使在當前市場流動性吃緊的狀況下,央行仍未采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這一方面體現了央行對保持今年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說明央行對貨幣調控的目標和操作更加精準。降準作為“大招”,會帶來一些消極因素,比如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帶來不良影響;比如推高杠桿,2016年國內信貸新增12.65萬億元,增速并不低,剔除地方債務置換因素則更多,降準將會進一步刺激信貸增長,與降杠桿的調控目標背道而馳。在其他措施尚有余地的情況下,央行恐不會輕易使用“降準降息”之類的工具。
從目前的效果看,央行的應急措施已為度過春節流動性沖擊提供了足夠安全保障。上周債市保持相對穩定,全周指數運行波動不大;股市企穩,連陰走勢亦告一段落。但對于節后的流動性狀況,仍需保持警惕。央行上述措施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有價格有期限,時間一到,放出去的錢還得連本帶利收回來。對于臨時操作退出后將帶來的資金收緊局面,有關金融機構宜未雨綢繆,免得到時再哭窮求“放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梁 睿)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央行 投放 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