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迎雞年,看看這些雞藏品
農歷雞年將至,記者近日去寧波的幾家博物館走了一圈,尋覓出了數件有關“雞”的館藏精品和讀者朋友們共賞。
“雞”的發音與“吉”字相近,公雞的“公”與“功”、雞冠的“冠”與“官”、雞打鳴的“鳴”與“名”又恰是諧音,因此古人常以雞的形象兆示吉慶,也以雞寓意“功名”或“封官進爵”。于是,無論是在各類生產生活器具中,還是在書畫藝術作品中,雞的形象常常出現,人們或以錦雞喻君子五德,或以母子雞寓意家庭和美,“雞”不僅被文藝化了,同時也被擬人化并融入了人文精神。記者 陳愛紅
雞首壺很多,但這件雞首壺很罕見
藏品: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 (現藏于余姚博物館,一級文物)
這件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是余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陳列在博物館一樓的“姚江風物”單元展廳獨立柜里。
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里,雞首壺很多,僅余姚博物館就有40多件,而這件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因為器型完整,釉色清新,造型不俗,從眾多雞首壺中脫穎而出,在1995年被國家文物局定為一級文物。
這件雞首壺高23.4厘米,壺口有兩個胡人頭頂盤口,作盤腿狀,肩部飾網帶紋、連珠紋、弦紋及鋪首銜環。壺身上的雞首裝飾精細,壺的另一端有小小的雞尾。提梁形的黃鼠狼睜大眼睛看著正前方的雞首,全身布滿人字形篦點紋,四足撐住口沿,它前肢彎曲后肢伸直,造型逼真,充滿了動感。整件器物胎體青灰,除底部外都施了青釉。
據余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作為青瓷中的精品,西晉越窯青釉黃鼬把瓷雞首壺的知名度很高,1996年11月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寧波文物集萃》一書,封面器物就是它。此外,《香港文匯報》、《余姚文物圖錄》、《余姚博物館藏珍》等報刊都曾刊登過它的圖片。
這件雞首壺是在1995年2月由余姚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后移交至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的,所以1998年11月,它曾在杭州舉辦的全省打擊文物犯罪活動成果展上展出,這是它唯一一次“走”出余姚博物館。
據悉, 雞首壺最早出現于三國末年,流行于兩晉至隋代。因壺肩部塑雞首形而得名。西晉時期的雞首壺,壺身、壺頸比較矮,雞尾較小;東晉時期的雞首壺,壺體略高,雞首有了頸部,雞尾被曲柄代替。青釉褐彩是早期越窯創造的一種裝飾方法,始于西晉晚期,東晉至南朝早期盛行于浙江地區的瓷窯。直至唐代,越窯仍保留了青釉褐彩的裝飾方法。
雞首壺除了在我省出土外,在福建、廣東、江蘇和安徽等地也有出土。1972年,在南京化纖廠東晉墓中出土了一件雞首壺,它的底部刻有“罌主姓黃名齊之”的文字,由此可見,雞首壺在東晉時被稱為“罌”。漢·王充《論衡·譴告》一文中有“釀酒于罌,烹肉于鼎”之句,劉伶《酒德頌》一文中有“先生于是方捧罌承槽”,意思是說他雙手捧罌在酒床的流槽下接酒,這說明雞首壺在古代是一種盛酒器。
齊白石筆下雄雞威武雛雞稚嫩
瓷帽筒當年家家戶戶都有,常繪有吉祥圖案
藏品:民國景德鎮窯粉花卉公雞瓷帽筒 (現藏于寧波博物館,未定級)
瓷帽筒有什么用?寧波博物館副研究員陳明良介紹說,上年紀的寧波人可能會有點印象:老房子里,一張靠墻的八仙桌上,放著一對帽筒,主人晚上回家后,隨手把帽子擱上邊,第二天出門時再取下來戴上。一般認為帽筒的出現是在清嘉慶年間,慢慢就盛行起來了,在清末幾乎成了各家各戶的標配。瓷帽筒最初是實用性的物件,后來慢慢地裝飾功能超過了實用功能,成為桌子上的裝飾品。
瓷帽筒一般是成對出現的,上面都繪有吉祥圖案。寧波博物館的這對瓷帽筒高28.3厘米,明顯比筆筒高大許多。這對瓷帽筒上的圖案精美:草木茂盛,鮮花盛開,竹枝葉間蛛網已結,一只蜘蛛從中懸空而下,蜘蛛結網寓意喜從天降;地上一只公雞飛奔而來,引頸張嘴,似欲待食,也警示人們禍福隨時可以轉換。帽筒上的題款“人貴知足”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圖文相襯,意味深長。
這對瓷帽筒現收藏在寧波博物館庫房,暫未對外展出。
藏品:《齊白石公雞圖軸》《齊白石雛雞圖軸》 (現藏于天一閣博物館,三級文物)
在天一閣博物館的5000多件書畫作品中,有兩幅齊白石畫的雞,都屬國家三級文物。其中《齊白石公雞圖軸》高134.8厘米,寬34厘米,畫的是紫藤之下一只威武的雄雞,它雙爪撐開,匍匐張翅,豎冠突眼,作捕食之態,形神生動。畫面上部的紫藤以篆勢出筆,干枯濃淡變化豐富。紫藤花以沒骨法點染,清麗淡雅,與公雞的濃艷設色形成對比。全圖用筆酣暢淋漓,尤其紫藤的線條體現出畫家深厚的篆刻功底。
畫右中部兩行款識“民璧仁弟明日為別,贈此以當離筵,甲戌冬十一月中,小兄齊璜白石”,款末鈐“白石”朱文方印。由此可知,這幅畫作于1934年,是齊白石送給朋友的離別禮物。雄雞報曉,乃有信德,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故公雞常被譽為誠信、守紀、準確,“守夜不失時”,因其勇武品格與守時信德常成為藝術家筆下的某種精神寄托。不知什么原因,此畫輾轉流落到了市場上,天一閣于1961年從榮寶齋購得此畫。它的知名度較高,在天一閣的網站上可欣賞到。
另一幅《齊白石雛雞圖軸》畫的是八只稚嫩的小雞,小雞形態各異,水墨濃淡相間,畫上也有款識“借山老人白石天明即起一揮而就”,圖軸上有“齊大”、“流俗之所輕也”和“朱別宥收藏記”三枚印章,前兩枚印章都是畫家本人的印章,“流俗之所輕也”語出司馬遷《報任安書》,流俗,即世俗或一般的風俗習慣。曾經被“主流”畫壇邊緣化的齊白石,一向不諱言自己的木匠經歷草根出身,非但不以此自卑,反而因此自豪,這枚閑章就是因此而雕刻的。“朱別宥收藏記”印章說明這幅雛雞圖曾被甬上著名的收藏家朱贊卿先生的別宥齋收錄,上世紀70年代,朱家后人將大批的古籍、書畫捐贈給了天一閣,使得這些珍貴的文物如今能夠與大眾見面。
藏品:民國東莊秋菊雛雞圖竹扇 (現藏于寧波博物館,三級文物)
扇面上有秋菊有雛雞,一派生機盎然
民國東莊秋菊雛雞圖畫在一把竹扇上,這把竹扇是著名收藏家秦秉年捐贈給天一閣的眾多成扇中的一把,現存放于寧波博物館。
這柄扇長31.3厘米,扇面橫度49.1厘米,此扇面是一幅小寫意作品,以沒骨技法作畫,扇面左側繪一叢盛開的菊花,一螳螂后肢蹬在花枝上,上身伏于花朵之上,花叢旁繪兩只雛雞,一只低頭似在覓食,一只昂首望向螳螂,似欲捕食。畫面著色淡雅,疏密有致,顯示出一派活潑生趣。扇子上的款識是行草書法,背面是民國時期陳昌淦的墨寶。
雞吉同音,除了民間喜歡以此討口彩外,文人也喜歡以雞入畫入詩。如今,作畫的人和曾經的收藏家都已經故去,但是我們有幸能夠看到前人使用的物品和這些物品折射出來的文化內涵。
編輯:陳佳
關鍵詞:迎雞年 看看這些 雞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