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治快遞業“節日病”需多方發力
日前記者查詢發現,根據預測,春節期間菜鳥平臺上大約有30萬名快遞員將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但出于客觀原因,今年春節各大快遞公司以及電商自營物流將在配送速度上有所減緩,偏遠地區也將停止發貨。(1月22日《新聞晨報》)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消費者購買年貨開始從線下轉向了線上。然而,消費者的這種偏愛卻被現實撞了一下腰。因為,春節臨近,一些快遞公司便開啟了春節模式,表示配送將降速甚至停止派件。這不僅給消費者瘋狂購買年貨的熱心澆了一盆冷水,更嚴重地拖了方興未艾的網購經濟的后腿,值得全社會探尋破解之道。
快遞成慢遞甚至歇業,顯然是春節前后投遞力量不足惹的禍。當前,絕大多數的快遞小哥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自年初便遠離親人獨自在外送快遞賺錢,年關臨近,歸心似箭便成了他們內心最強烈的渴望。加之,許多快遞企業老板,對“快遞成慢遞甚至歇業”給消費者造成的痛感未能感同身受,更不愿意向快遞哥支付節日加班的三倍工資。如此語境下,春節前后的“快遞哥荒”便成為每年循環上演的劇目。因此,透過現象看本質,“快遞哥荒”折射出來的是快遞業服務意識淡薄。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快遞業“節日病”,可謂形象貼切。
事實上,快遞業“節日病”受詬病久矣,相關部門對其也開出了藥方。比如,早在2011年,中國快遞協會發布的《春節法定假日期間快遞服務指導規范》,明確要求春節期間快遞業“歇人不歇業”,快遞網點收件、派件服務時間總體不低于6個小時。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民營快遞企業卻陽奉陰違,有的雖然對外表示“春節期間歇人不歇業,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務”,但實際上服務質量與水平卻遠遠低于正常水平;有的“歇人又歇業”,甚至在春節前一兩個星期就開始選擇性收件派件;還有個別的快遞企業雖然沒有歇業,但暗地里大幅抬高了服務價格。這些“節日病”,盡管癥狀稍有差異,但它們的共同點是一雙眼睛只盯著企業自身的利潤,而置消費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社會責任于不顧。
但是,任何企業都不能“見利忘責”,必須在企業利益、消費者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踩好平衡木。就作為服務行業后起之秀的快遞業而言,經過十余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已告別野蠻生長打價格戰的階段,進入深耕細作打服務戰的階段。快遞企業倘若想要在競爭中勝出,就必須在兼顧公司“美好錢景”的同時,強化“小快遞、大民生”的責任意識,為消費者提供貼心的服務。
可見,醫治快遞業“節日病”亟需自律和他律一齊發力。一方面,快遞企業要嚴格自律,提升服務水平與質量,特別是節假日,應因企制宜地采取錯峰輪假、足額兌現加班工資等人性化管理方式,真正實現節假日期間“歇人不歇業,服務質量不降”。另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對快遞企業節假日期間“歇人歇業”的違規行為加強監管,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快遞 企業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