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王樹理:一本回憶父母的“家書”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當除夕夜的鞭炮聲在魯北平原的夜空里噼里啪啦爆響的時候,一村挨一村的萬家燈火前,便齊集了守歲的老老少少。對于剛剛走過的一年,每個人都少不了收獲的喜悅抑或傷逝的悲涼,但更多的,還是在除夕夜回味這一刻的喜慶,瞻望對未來的憧憬。
比如我們兄弟3人,在今年的這個除夕夜,就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話題——回顧上一年除夕夜動議的“寫一本以懷念父母為基本內容的家書”的創作過程。
除夕之夜的創意
這里說的“家書”,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家信”。而是我們兄妹四人在2016年除夕之夜構思的一本以懷念父母、祭奠先人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文化”讀本。
說起這本自說自話小冊子的緣起,還得從去年的除夕夜說起。
每年春節的時候,我和弟弟都回到老家。雖然回族人對待春節不像漢族人那樣隆重,但回老家與親人團聚還是必須的。孩子們圍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我們幾個就隨便聊天。大哥說,父母都去世那么多年了,別人家都給老人墳前立碑,咱爹咱娘去世前再三囑咐不讓給他們立碑,怎么辦才好呢?幾個人琢磨來琢磨去,說起我們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在那么艱苦的歲月里,老人都堅決讓我們讀書,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此話一出,兄妹4人又說到了父親母親許許多多讓人刻骨銘心的優秀品質。年近古稀的大哥說到動情處,止不住哭出聲來,弄得我們幾個心里都挺難受。最后,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尊重老人的遺愿,不立碑。就用回憶錄的形式,把老人一生的嘉言懿行行諸筆端。一來寄托我們對老人的深切懷念;二來品味老人高尚的品行和留給我們的好家風,以便教育后人,啟迪后昆;同時,也讓老人在九泉之下看到,他們為了兒女劬勞終生的心血沒有白費。
克服萬難,只為記錄心中的懷念
主意既定,兄妹4人便全身心地思考起各自心中的話題。尤其是大哥,已是虛歲70的年齡,雖說年輕時在農村也屬于能寫會畫的那種,可畢竟沒有專門寫過文章啊,更何況他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可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些困難根本沒有難倒大哥。聽大嫂說,自從有了這個舉義,大哥每天晚上寫作到深夜,有時寫著寫著就抽泣起來。沒有紙張,他就把文章寫到盛水泥的牛皮紙袋子上。到七月我再次回家的時候,看到一摞厚厚的牛皮紙袋上竟全是大哥的文章,這讓我在唏噓之余也充滿了自責與懺悔。于是,我給他買了兩包A4打印紙,并且答應幫著他在電腦上打印出來。
大哥說,別看我老了,我還想學學電腦呢。我只好把一臺只能用于打字的舊電腦給他帶回家。他小時候學的拼音跟現在的不一樣,是那種片假字的。于是,大哥就讓上中學的外甥女教他學習漢語拼音,把拼音字母和26個英文字母抄下來掛在墻上,天天學,天天背,并且學著打字。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國慶節我們回家的時候,大哥不光學會了打字,居然把自己寫在牛皮紙上的那些文章全都打印出來了。盡管錯字多一點,標點符號有的也不太準確,但4萬多字的文章卻不能不讓我這個大半生吃文字飯的人嘆為觀止。
62歲的妹妹,莊稼地里的活兒和家務活兒那么忙,也一筆一畫地寫了兩篇文章,雖然文字不多,但感情真摯,表達準確,也讓我這個當兄長的感到無比欣慰。弟弟在寫作對父母深切懷念的文章之余,對家族中的至親骨肉也寄予了深深的懷念,書寫了對祖父輩、父輩所有直系親屬的懷念。從他流暢的文筆中,我看到了一輩一輩走過來的先人,無一不是苦人、好人、老實人,他們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默默無聞的耕耘,傳承著一個家族的善良與勤勞、忠厚與樸實。這本身就是文化的傳承、道德的傳承。在這個世代為農的普通人家身上,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滲透與接力。
《尋常百姓家》,意義不尋常
看了各自寫的文章后,我們決定把書名定為《尋常百姓家》。
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輯:“懷念父母”;第二輯:“至親骨肉”;第三輯:“鄉韻鄉愁”。全書共收入我們兄妹4個人親筆撰寫的文章46篇,其中大哥王樹誠17篇;我12篇;妹妹王樹娥2篇;弟弟王樹善15篇。所有文章都由撰寫者自己執筆,本著“有什么說什么,不夸大其詞,實事求是,帶著感情寫”的想法,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份義舉。
今年小年那天,我們拿到了自己撰寫、自己設計、自己印刷的家庭讀物,心里真是高興。所以,我和在山東德州工作的弟弟商定,為了祭奠長眠地下的父母和先人,也為了年逾古稀的兄長,今年除夕夜仍然回到老家,以對這本《尋常百姓家》小冊子的寫作回顧為話題,聊一聊家庭、家風、家教、家事。
除夕的上午,我和弟弟從幾百里以外的他鄉歸來了。拿了幾本書,跪在父親母親的墳前,感覺心里沉甸甸的。那一時刻,我突然想到,我們撰寫的回憶親人的文章,雖然是發自內心地自說自話,但多虧了父親母親在極其艱苦的歲月里讓我們讀書。其實,和我們有著同樣心情的人肯定不少,但不是人人都能用文字和書寫來表達這種心情的。我們作為農民的兒子,能夠用這樣的方式祭奠先輩,一是遇上了好社會,遇上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國家的強盛;二是遇上了明白爹娘。回想兩位老人的一生,多么不容易啊,我們多么希望在天堂里的父親母親能夠聽到兒女們的心聲啊!
《尋常百姓家》是我們一家人的自說自話,沒有什么高深的立意與宏闊的主旨,只是為了讓子孫后代繼承先人的品行,一輩接一輩都做正經人。如今,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文化的肯定,作為傳承中華文明基本單位的家庭教育將越來越顯示出它應有的作用。從自身做起,從一家一戶做起,繼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祖先傳下來的光榮傳統,把家庭、家風、家教搞好,把家事辦好,是所有公民應有的責任與義務,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所有的細胞都健康了,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強大,人民就會更幸福。
堂屋里孩子們的笑聲隨著電視畫面的變換一陣接一陣,上房里我們哥兒幾個的香茶一杯接一杯。在這個幸福的夜晚,父母和我們在一起,親情和我們在一起,祖國和我們在一起。我們家的百年老屋里充滿了熱情洋溢的歡笑和憧憬未來的喜慶。
文/全國政協委員 王樹理(回族)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王樹理 政協委員 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