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以改革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途徑在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這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謀劃“三農”工作的重要思路。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才能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深化農村改革要激活市場,用市場的力量發掘農業農村發展潛力。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并重的原則,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有序扎實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堅決打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這場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硬仗,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增強價格政策的調節彈性,讓價格真正釋放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信號。既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又要穩妥把握改革節奏,防止出現大面積賣糧難和農民收入大幅下降。針對糧食主產區“產糧越多,財政包袱越重”問題,要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經營的支持力度,扶持農民安心種糧。推進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推動農業生產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
深化農村改革要激活要素,撬動農業農村資源的市場價值。要不斷深化和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堅守法律政策底線、堅持農民集體所有不動搖、堅持農民權利不受損的前提下,重點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除了保證增量,更要在用好存量上下功夫。要發揮好“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合力效應,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要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要發揮好“搭臺唱戲”的引導效應,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拓寬投融資渠道。要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強化激勵約束機制,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傾斜。要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在控制農村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有效破解新產業新業態落“地”難問題。
深化農村改革要激活主體,把農村打造成干事創業的熱土。為更好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要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積極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同時推動農業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像當年支持鄉鎮企業發展一樣支持回鄉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就能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要素、新動力,使之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農業 農村 改革 激活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