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黨內監督要有一以貫之的韌勁
自誕生之日起,我們黨就高度重視黨內監督,黨內監督在各種監督形式中是第一位的,是黨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根本之策。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恒。這是黨中央對新形勢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要求。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在不斷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紀檢機關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乘勝追擊、持之以恒,在日常上下功夫、在細節上見真章,鞏固黨內監督的堅實防線。
歷史和現實表明,缺乏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在權力面前,任何政黨、政府、組織和個人都沒有天然的免疫力,更沒有終身的免疫力。黨內監督不會一勞永逸,實踐證明,監督過程前緊后松、上緊下松,不僅會破壞從嚴治黨的前期成果,使一些黨員干部滋生闖關心態,更危險的是產生“破窗效應”,動搖制度和政策的權威。制度一旦流于形式,就會變成“紙老虎”“稻草人”,失去應有的權威性。紀委作為黨內監督專責機關,要找準職能定位,履行監督責任,增強監督韌性,在“常”“長”二字上著力,把權力牢牢關進制度的籠子。
要延長黨內監督的防線,就要解決少數監督多數的問題,建立全員、全天候、全方位的監督體系。一是黨的各級組織敢于動真碰硬。監督需要成本,人力物力是制約監督有效性和持續性的關鍵因素。黨內監督不能只靠紀委一家,各級黨組織要強化主體責任,落實全面監督責任,敢于動真碰硬,見物見人見細節,從點滴抓起,從具體問題管起,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二是營造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政治氛圍。善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形成黨內全天候監督的政治氛圍,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是黨內互相監督的重要手段。要坦誠相見、開誠布公,讓正常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成為黨內政治空氣的清潔劑,讓黨員干部習慣在相互提醒和督促中進步。批評要敢于指正、幫助改進,本著對同志高度負責的態度大膽使用;自我批評是每一名黨員的必修課,不能做“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要日三省乎己、聞過則喜。三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事貴有恒,恒則必利”,深化黨內監督要拿出滴水穿石的勁頭、鐵杵磨針的功夫,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見常態、見長效。徹底鏟除腐敗的病根,不僅要對癥下藥,更要久久為功,通過加強思想教育,提升黨性修養,完善黨內監督制度體系,從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兩個維度,實現黨內監督的常態化。同時,要善于利用黨外監督加強黨內監督,把外部監督與黨內監督相結合,形成監督合力。
治人必先自治,責人必先自責。紀檢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專責機關,具有監督執紀問責的權力,但是紀委不是天然“保險箱”,紀檢干部沒有天生“免疫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專題片以案說紀,曝光了中央紀委內部以權謀私的“內鬼”,足見中央加強紀檢干部隊伍內部監督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打鐵還需自身硬,不僅是對紀檢干部能力素質的要求,更是不辜負黨和國家信任,創造黨的事業未來的重要保證。必須加強對自身監督,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建設人民滿意、組織放心的隊伍。
強化黨內監督是手段,根本目的是讓黨員干部慎用權、善用權、用好權,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嚴管就是厚愛,黨組織加強對黨員干部監督的最終落腳點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監督 黨內 韌勁 紀檢 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