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蔡昉:建設“是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票否決制
我今天的演講關注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這幾年我們開始在文件上越來越關注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相對來說對速度的強調就沒有那么多了,只是講中高速增長。我想從如何把中央的很多關于質量、效益的表述,變成經濟學家能夠研究的內容來強調幾個重點。
有這么幾條,一個是說增長確實有質量,它應該是沒有水分的。這個水分,不是指數字對不對,準不準,而是指這個增長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生態、生產安全為代價。第二,有質量的增長是潛在增長率提高帶來的增長,而不是靠政策刺激帶來的增長。第三,有質量的增長是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增長,但產業結構調整是以生產率的提高為導向的。第四,有質量的增長是指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不是傳統動能延續帶來的增長。比如也許我們挖掘一下人口潛力,還能有一些紅利,這些東西也是好的經濟增長,但不能說是我們強調的有質量的增長,增長質量主要體現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上。
第一條我想解釋一下,這幾年我們的觀察,從數據看,其實環境是在改善的。但我們感受到,空氣質量和經濟活動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替代關系。當工業產出下降的時候,空氣質量會改善,反過來也是一樣。去年下半年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種情況,以至于說現在有了所謂的霧霾經濟學,人們開始爭論是要速度還是要環境質量。其實我們在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的時候,這個替代關系是存在的,關鍵是要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第二點,我們現在講產業結構調整,確實取得了一些新進展。比如三產的比重在提高,但這并不是按照經濟學的演進原則來描述的。為什么我們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呢?因為資源從生產效率較低的部門轉向生產效率更高的部門,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的調整不應該按一二三四這個數字的順序來,而是應該按照勞動生產率來。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高于第三產業的,所以不能簡單的說要把第二產業轉到第三產業上去。特別是根據韓國、日本的經驗,他們是以第二產業制造業的萎縮換取的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這實際導致了很多后續的矛盾,所以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遵循勞動生產性原則。
再一個標準,經濟增長提高是靠提高潛在增長率,而不是超越潛在增長率。我們估算了每個時期的潛在增長率,同時用實際增長率減去潛在增長率,得出一個增長缺口。增長速度不如你的增長能力的時候,你就得出一個負缺口。我們歷史上有負缺口,那就意味著你沒有充分利用潛在增長能力,因此你可以刺激,讓它回到原來的發展水平上。但是反過來,潛在增長率本身是可以提高的,提高從哪來呢?從供給側。
供給側最重要的一條,當然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在這個發展階段上是下降的,這是因為第一,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空間實際在縮小,第二,技術差距在縮小,后發優勢在下降,所以全要素生產率在最需要加快提高的時候,事實上它的增長速度是放緩的。但是按照內生增長理論來說,我們的人力資本還在改善,正在推行創新創業,讓很多新企業進入,讓很多企業自然淘汰。新增和淘汰其實都是創造性破壞,都是有利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但是事實上大家也知道,內生經濟增長很難用數據來檢驗,最后我們發現,實際上符合邏輯的占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還是在擴大的。
但是也有問題,在人力資本方面,新增長勞動力已經是負的了,人力資本的改善一定是放慢的,因此貢獻在縮小。而資本的貢獻,我們過分依賴財政刺激,因此,這種貢獻不可持續。
我們從日本的經驗來看,它的勞動生產率構成,90%多來自于資本勞動比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是負的,因此它的增長也是停滯的。因此,按照中央講三個提高,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生產率的邏輯,歸根到底,可持續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最好的辦法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期、長期我們要提高人力資本,提高資本勞動比,實際是有限度的。
至于政策結論,第一,雖然現在不以GDP論英雄了,但可以考慮用有沒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些指標來一票否決。第二,經濟增長速度既要設下限,也應該設上限,上限的含義就是不要人為刺激以超過潛在增長能力。第三,產業結構調整要遵循生產力原則,不靠號碼來決定。第四,推進改革,繼續增加投入,逐漸向創新發展。
編輯:梁霄
關鍵詞:蔡昉 建設 經濟 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