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自信
中國是古代世界最先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但直到現代考古學傳入中國后,通過大量考古發現,人們才真正知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文明歷程、無與倫比的文明創造、傳承至今的文明基因。如今,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已經不容置疑,獨立起源、年代久遠,文化多樣、類型復雜,連續發展、未曾中斷的特點已逐步深入人心。樹立對中華文明的自信,需要通過考古發現進一步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輝煌燦爛。
大工程遺存反映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考古學是顯微鏡,能夠觀察歷史遺留的微痕;考古學也是望遠鏡,能夠探測歷史發展的長河。通過考古學,我們可以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從殷墟甲骨的發現到商王世系的研究,從夏墟的探索調查到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夏文化的確認,夏商兩代的歷史終因中國考古學的成長而成為信史。然而,考古發現顯示,中華文明形成的實際年代極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說還要久遠,年代早于夏代的“龍山”和“仰韶”時期(分別距今5000—4000年、7000—5000年)同樣有著波瀾壯闊的文明發展大潮,盡管缺少文獻支撐,可那些被發掘出來的大工程遺存卻放射出只有文明時代才能擁有的奪目光輝。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里,有著周長近2000米、寬10余米、深4米環壕拱衛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遺址群里,有著百米寬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積墊土、大型玉器墓葬、綜合性水利工程系統。類似的大工程遺存還有不少,它們設計標準高、建筑工藝精良,如果沒有嚴密的組織體系、綜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運行機制是難以完成的。這種強大的號召能力、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反映的正是當時中華文明發展的高度。
古禮體系揭示中華文明的獨特內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制的出現、發展與成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獨特經歷。那些與大工程形影相隨的高規格墓葬、神廟祭壇都不是普通民間行為的結果,而是古禮儀式的物質遺存。禮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勵著早期先民艱苦奮斗,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文明。這些史實已經并不斷被中國考古學所揭示。古禮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狀態出現在中國,有多個類型:楊官寨遺址反映的是“彩旗飄飄,儀禮草創”的廟底溝文化,牛河梁遺址講述的是紅山文化的“廟壇玉佩,祭祀神話”,良渚遺址展示的是“儀式道具,儺禮崇拜”的良渚文化。那個時期,純粹的自然神已經納入古禮體系,人神雜糅、分別祭祀,與殷墟卜辭記述的情況大體相同。
國家起源和演進展示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黃帝大戰蚩尤、商湯滅夏、武王伐紂,這些故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其中交戰雙方正是中華古代文明中的聯盟。先秦文獻關于早期中國盟誓制度的記載幾乎可以信手拈來。在考古發掘中,山西侯馬與河南溫縣都曾發掘出盟誓遺存。通過考古學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從陜西高陵楊官寨到遼寧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輝映的古禮成熟時代,是文明進程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時代。此后,黃河、長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進入酒禮時代,聯盟集團的規模更加龐大,邦國社會已然成型。再到后來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襲制顛覆了聯合結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王國出現于歷史舞臺。從古國、邦國到王國,中華文明的農耕經濟不斷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高、禮儀傳統傳承有序、精神觀念逐步趨同。
(作者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文明 中華 文化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