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九三中央:用市場的“洪荒之力”修補農業側供給中幾大誤區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 包松婭)日前,本世紀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1號文件出臺,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若干意見。“九三學社中央近年來一直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議政調研的重點課題,今年更是就農業問題提交了5份提案。”九三中央常務副主席邵鴻坦言,在調研中發現由于對市場機制認識不夠,部分地方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幾大誤區,一定要進行重視和“修補”。
網絡圖片
誤區一:將“去產能”片面理解為縮減糧食面積
在當前糧食庫存高企、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新糧難儲、陳糧難出等背景下,一些地方片面認為產量高、庫存多就是糧食生產過剩了,紛紛把壓縮糧食種植面積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
這種做法看似合情合理,但沒有準確理解糧食呈現結構性過剩的實質。因此,當前實際情況不是糧食多了,而是低品質糧食比重太大,各地都壓縮糧食種植,可能會出現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
解決途徑:理性定位并實施正確的糧食安全策略
要重新檢視過去對糧食安全的理解,由谷物安全聚焦至口糧安全,并將國際市場看作保證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在此基礎上,實施更加積極穩健的糧食安全策略,在對國內糧食供給情況有較為清晰判斷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對糧食生產的政策干預范圍和力度,給市場調整糧食生產結構留出足夠的運行空間。
誤區二:單純依靠低端農產品加工企業“去庫存”
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把農產品加工作為農業“去庫存”的主要選擇,普遍采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模式。由于重數量輕質量,大量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出現,質量安全難以保障、產品科技含量低,難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
建議:依靠價格信號優化調整種植結構
逐漸減少對農產品價格補貼,縮小農產品收儲范圍,針對不同品質采取不同收購價格,更多的發揮價格信號對農產品供給的調節作用。在穩定水稻小麥等口糧種植的同時,大力去除低品質的糧食生產,試點耕地休耕,給土地休養生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誤區三:過度依賴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降成本”
當前各地在農業降成本多以推動規模經營為主,推動土地流轉的快速發展,將“降成本”這個難題拋給了土地流轉經營方。而實際上,由于受糧食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再加上不斷攀升的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流轉土地從事糧食規模種植的壓力逐步顯現,相當部分糧食規模種植處于虧損狀態。
建議:通過改變生產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開展農業生產科技創新和集成應用,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和農牧結合循環利用。大力發展農產品烘干、冷庫等設施建設,解決農產品產后損耗嚴重的問題。
誤區四:將“補短板”局限于經濟作物和休閑農業
一些地方在削減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積極擴大蔬菜、瓜果和苗木花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受存儲條件、上市期、保質期的限制,極易出現經濟作物的產量過剩,價格暴跌現象。而休閑農業熱除具有特殊風景或人文風貌的地域外,大都以采摘、垂釣、餐飲為主要形式,已有部分處于慘淡經營、難以為繼的狀態。
建議:彌補制約農業生產整體效率的短板
以發展電子商務、品牌農業等方式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倒逼農業市場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政策,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保障和服務。突出地方特色和優勢,加大科技研發,擴大有地理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產能,滿足市場需求。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九三中央 洪荒之力 農業側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