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原創 本網原創
全國政協常委武維華建言加快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改革
全國政協常委武維華建言加快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改革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王卓)兩會,再聽全國政協常委,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武維華聊他的專業他的建議,依舊是一種講故事一般的“述說感”。這種“述說感”,來自他對土地綿綿的熱忱,也來自他把農業當成生活一部分的自然而然。
“我有一個想法完備的建議,但提案還沒有提交,也還要有一些小的改動。”雖然每年關注的多是農業、科研這樣的本行話題,武維華對提案的態度還是年年如一的慎重,“要切中問題、建議具體可行。”
今年他提的建議是,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加快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改革。“為什么提這個建議呢?”武維華先介紹了農業補貼的大背景,“咱們農業補貼中對‘保供給’”和‘促增收’較為直接的財政補貼主要包括農業直接補貼、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各類價格支持以及農業生態補償四大類,四類補貼近10年補貼總計約3萬多億元,并呈逐年增長態勢。”
“各類農業補貼政策實施的成效也很明顯,實現了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保持了重要農產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促進了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看到成就也要找到問題,武維華拿出數字,“自2004年起到2015年,農業直接補貼增長11.46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增長6.67倍,價格支持政策補貼增長最快達14.71倍。但農業生態補償類補貼增長最為緩慢,11年間(2005-2015)僅僅增加了9.8%。”
這組數字在必須直面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當下,更有考量價值。“農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付出資源和生態環境代價。耕地資源過度利用、土壤板結及肥力下降、地下水超采等……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迫在眉睫。”在武維華看來,“轉方式、調結構”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農業補貼政策調整為有利于實現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方式。
而他關于農業補貼政策改革的具體建議,更是細化至土、林、草、水、濕地等方方面面。
“我們既要確保有一定數量耕地,還要確保耕地具有良好基礎設施條件和肥力,就是要‘藏糧于土’。”武維華的建議是,加大耕地保護利用補助,讓農民有主動意愿通過土壤深松、秸稈還田等綜合措施保護土壤耕層和有機質,鼓勵農民加大對農業廢棄物(秸稈和養殖糞污等)資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
在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完善草原生態獎補政策方面,武維華的建議也非常具體,“調整退耕還林資金支出結構,安排補助資金支持管護好已退耕地;建立天然林保護全覆蓋政策,提高天然林停伐補助標準。將禁牧補貼與對生產發展的扶持政策有效銜接,加大對牲畜暖棚、圍欄割草地、牧業機具、牧道等草原畜牧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
他同時呼吁,建立與節水成效、調價幅度、財力狀況相匹配的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試點,建立濕地保護補貼制度。取消或削減部分與“綠色、生態”理念不符的補貼政策。如削減漁用柴油補貼政策投入,取消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調整部分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等等。
這些建議來自武維華對專業數據的分析,來自他對農業對土地的理解,來自他每年密集的農業相關調研,更來自于他對農業發展的深厚寄望。“我提這個建議的目的,是想從農業補貼政策這個重要切口,推動引導農業向綠色生態方向發展。”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武維華希望把建議“說出來”,從一些實在的層面,推動農業底色還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農業 補貼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