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政協委員熱議“慢就業”:就業可以“慢” 人生不能等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 江迪) 當前,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慢就業”一詞由此而來。據統計,中國越來越多“90后”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對此委員們,觀點各不相同。
朱曉進委員:慢就業是奢侈的選擇,大眾媒體不宜提倡
說起“慢就業”,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委員語速就快起來了。“這是一種奢侈的選擇,大眾媒體不宜提倡。”朱曉進說。
讓朱曉進擔心的是:“我見過一些畢業之后‘慢就業’的學生,結果幾年之后,考研沒考上,工作也不好找。一下就把自己給耽誤了。”
在朱曉進看來,“慢就業”的最大風險在于與社會脫節。“雖然有不少人說高校與社會上大不一樣,但其實學校和工作單位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比較緊密的社會單元。‘慢就業’雖然也和社會接觸,但不是緊密接觸,不接觸緊密的社會單元,很容易與社會脫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學有所用。‘慢就業’讓學校教育的很多東西沒有了用武之地,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我們的教育資源尚不豐富,如果學生占用了教育資源,卻不能讓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這對其他學生就顯得不夠公平。”
對于已經“慢就業”的學生,朱曉進希望:“不要把‘慢就業’當做回避就業,應該樹立明確的就業方向或者學習方向,在‘慢就業’期間保持與社會的廣泛接觸,避免與社會脫節。”
朱曉進注意到:選擇‘慢就業’的學生一般家庭條件都比較好。“從我國整體發展狀況來看,‘慢就業’還是特例,大眾媒體不宜宣揚,更不宜提倡。”朱曉進說。
錢學明委員:“慢就業”是自我提升的過程
說起“慢就業”,民建廣西區委主委錢學明委員依然不緊不慢:“當前我們正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社會一大特點就是學習、就業相交替。你說是‘慢就業’,他說是‘社會實踐’,是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過程。視角不同,看法也不同。”
“人的認識、能力是在實踐中提升。做好社會實踐對就業有好處。‘慢就業’也是樹立自我認識、提升自我能力的過程。有一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頻繁跳槽,對崗位總不滿,對自己一直自視高。‘慢就業’能夠讓學生與社會交流、交融,了解更為豐富的社會,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生知道工作的艱辛,知道別人的不易。不會‘這山望著那山高’。”錢學明說。
劉惠好委員:“慢就業”應經過深思熟慮
“我的學生里每年都會有‘慢就業’的,研究生多一些,本科生少一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劉惠好委員說。
在劉惠好看來,“慢就業”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于一些留學、工作等手續沒有辦好,帶來的被動型“慢就業”,一類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崗位、報酬等,或出于其他原因的主動型“慢就業”。
“在就業人口眾多,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就業崗位出現了供需矛盾,尤其是結構性矛盾。加上有的學生目標較高,造成了‘慢就業’現象增多。”劉惠好說。
在劉惠好看來:出現這種現象是正常的,是社會選擇多樣化的表現。“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想法、有安排,只要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選擇就是可以接受的,社會對此應該持包容的態度。”劉惠好說。
劉惠好注意到:有的學生在最初選擇專業的時候,由于對自身的認知尚不完善、對專業的了解不夠全面等因素,對專業選擇想得并不清楚。“慢就業”也是一種二次選擇的機會。
劉惠好認為:對是否選擇“慢就業”,應該進行理性選擇。如果所學專業技能性較強,知識、技能更新速度較快,這樣的學生不宜“慢就業”。
“如果在學校更多學習的是基礎知識、思維方式,這樣的‘慢就業’不太容易造成荒廢所學專業。當前社會信息獲取渠道較多。在‘慢就業’期間要注意及時了解社會變化。跟上時代步伐。”
“在‘慢就業’的過程中,學生們培養了獨立性、經過了對自我的進一步思考。相信他們會創造更多的人生價值。”劉惠好說。
華博雅委員:政府應促進大學生盡快就業
“‘慢就業’正在成為一種非主流的社會現象。對‘慢就業’不能簡單說好還是不好,關鍵要可能‘慢’的動機和結果。”江蘇省無錫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博雅委員說。
華博雅認為:當代大學生普遍有思想,有頭腦,他們應該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對工作崗位的喜好、適應、匹配的情況,來選擇就業的方式和時間。從家長、學校、社會來講,應該能夠理解和寬容。
“另一方面從優化人才資源結構,充分發揮大學生智力、作用方面來講,政府應該盡量鼓勵和引導,促進大學生盡快就業。政府應該做的是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提供適宜的就業崗位,提高大學生就業待遇,為年輕大學生就業提供職業發展指導,通過這些措施引導和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華博雅建議。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政協委員 慢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