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全國兩會專題報道>發布會>第四次發布會>發布會報道 發布會報道
陳錫文:讓農業降成本、提效益才能具有國際競爭力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6日電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于3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召開記者會,邀請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回答記者提問。
3月6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召開記者會,邀請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回答記者提問。圖為全國政協常委陳錫文回答記者提問。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翟子赫 攝
圖為5位委員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網/中國政府網 翟子赫 攝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請問陳錫文委員,在今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會有怎樣的成果?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通過改革之后能夠為廣大老百姓提供更好更優質的農產品?謝謝。
陳錫文:剛才已經講到這個問題,比如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在強調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時改革的重點主要是在東北三省加上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是針對那里的玉米生產。剛才講到玉米現在有供過于求的現象。通過去年一年對四省區的玉米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措施以后,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第一,玉米供過于求,因此通過市場定價之后,農民根據價格的指揮棒就調減了玉米的播種面積,去年整個四省區調減了2300萬的玉米播種面積,使供給和需求進一步靠近。第二,實行市場定價之后,價格合理回歸,明顯下降。降到什么程度呢?降到基本上和國際市場進口玉米到岸完稅的價格大體相當。第三,由于價格下跌,農民會受損,但是政策中明確了,把價格和補貼分開,原來實行零出價的時候,這個價格里是含有政府對農民的補貼,現在把這部分補貼從價格里分離出來,由政府通過其他途徑再補貼給農民,這樣雖然價格下降了,但是農民的利益還受到一定的補償。從取得的三個成果來看,東北地區玉米的改革取得了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好的效果。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三農”問題的主題和主線。這就說明我們的毛病不僅僅在于玉米方面需要改革,其實很多農產品生產都存在一些不適應需求的問題,都需要進行改革。從這個角度看,提出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是調優農產品,讓所有農產品質量往優的方面走,滿足現在的新需求。第二,使得生產更加體現綠色發展的理念,不像過去那樣單純為了產量去大量地投入資源,大量地投入化肥和農藥,大家都知道,農業部門早就提出到2020年,我國農藥和化肥的投入量要實現零增長。現在有些省已經實現了零增長,個別省已經開始在負增長了。這樣才可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調新。要有新的產品、新的產業把它從供給方面提供出來,讓農產品的消費市場、讓居民能夠獲得更喜歡、更適合的農產品。所以總的來講,我們當前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是在回應兩方面的挑戰:一是國內的需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品種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滿足國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新需求。要由需求來決定生產,而不是像過去短缺時期是供給決定需求。第二,應對國際市場的壓力。我國農業人多地少,在土地密集型產品上,和國際市場相比,成本比較高,價格比較貴。正是這樣的情況,同樣的產品,如果你比人家貴,那你生產出來可能就賣不出去,消費者和經營者會在同等質量的情況下去尋求價格更低的產品,這也就是前幾年為什么我們的玉米不斷增產,但是進口的數量也在增加。只有通過提高農業的效益,讓我們的成本降下去,效益提起來,才能讓中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比如玉米,經過一年多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目前的玉米價格和進口價格差不多了,如果進一步向前推進,我們還有很多其他品種都需要作出這樣的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謝謝。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農業 改革 陳錫文 中央一號文件 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