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雕刻于哪個時代? 盧溝橋獅子今年“斷代排輩”
圖為藍天白云映襯下的盧溝橋石獅 鄭煥松 攝(新華社發)
“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一句歇后語道出了北京盧溝橋的獨特魅力。這里既是中華民族掀開全民抗戰序幕的地方,又是一座無與倫比的“石獅藝術博物館”,橋上的281根望柱共雕有501頭獅子,且形態各異。這些獅子都雕刻于哪個時代?迄今沒有科學研究。為解決這個問題,今年,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文化旅游區首次啟動石獅斷代研究,預計9月份完成。
據記載,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192年建成。1961年,它和相鄰的宛平縣城一起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00多年來,盧溝橋歷經風雨,橋上的石獅也不是一個時代完成的。“最早肯定是建橋時雕刻的,歷代有所增補。1967年拓寬時,更換了91根望柱上的石獅。此外,由于交通碰撞、戰爭破壞、自然風化等原因,也會有損毀和修復。”盧溝橋文化旅游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盧溝橋石獅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和新中國6個時代,最年輕的獅子僅20歲。
“人們知道盧溝橋,更多的是作為抗日戰爭爆發地。但作為石獅藝術博物館,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所在地,盧溝橋還有它柔美的一面。”旅游區相關負責人說,盧溝橋石獅是研究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珍貴史料。做好斷代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總結和展示盧溝橋石刻藝術的價值和文化內涵,讓盧溝橋文化旅游內容更厚重。
隨著石獅斷代研究正式開始,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退休研究員、曾參與上世紀50年代盧溝橋基本狀況調查的專家吳夢麟,石刻藝術研究專家劉衛東、范貽光等受邀參加。研究將主要從不同時代石刻藝術的不同風格入手,結合相關史料進行斷代。
“從年代來看,金元時期的獅子身體瘦小,目光有神,獅嘴中間不掏空,類似于假張的狀態。明代石獅的嘴方且大,中間是空的。到了清代,選用的石材又以暗紅色為主。民國時期的就比較粗糙。”旅游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既有研究成果都將成為斷代依據。
為什么不采用碳14元素檢測等先進技術對石獅進行斷代分析?對此,工作人員解釋,比如1967年那次更換望柱,用的石材有的就是拆城墻時留下的,石材本身歷史久遠,但雕刻手法卻是現代的。所以,碳14元素檢測并不適用于盧溝橋石獅的斷代研究。
同時,盧溝橋石質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也將啟動,對象包括石獅、欄板、華表、碑亭等。
“我們將通過3D掃描技術,為石獅建立數字化檔案。”旅游區工作人員介紹,此前,關于石獅的檔案材料多以照片為主,都是平面的。游客上橋參觀,因為有護欄隔離,只能看到石獅的3個面,看不到石獅的后背。但石獅后背的發髻、綬帶、尾部圖案等,都非常有欣賞價值。有了數字化檔案以后,觀眾就可以欣賞到立體的盧溝橋石獅了。(本報記者 趙鵬飛)
編輯:梁霄
關鍵詞:雕刻 盧溝橋 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