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張秀蘭:完善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需“三駕馬車”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醫改在2016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標志是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發布。進一步完善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以兜住底線,救急解難,解決貧病交織的難題,成為落實大會精神的重要內容。
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張秀蘭建議,下大力氣,構建由政策、監測、信息化組成的三駕馬車,促進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的完善。
張秀蘭指出,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以“保險+救助+慈善”為基石的我國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的主體框架已經日趨明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醫療保險發揮基礎性作用。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和職工醫保已經基本達到全民覆蓋,其籌資金額、報銷水平、經辦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發揮了保障低收入人群醫療權益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國家全面推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委托商業保險公司運作,對患大病、支出高額費用的患者給予二次報銷,更加突出強調了市場機制的作用,放大了醫療保險基金的倍數優勢,大病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基礎上又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
二是醫療救助發揮核心支撐作用。2003年與新農合同步建立的醫療救助制度,起初的政策目標是幫助特困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并對其經基本醫保報銷后的費用給予救助,這樣,可以與醫療保險一起發揮“一主一副”的大病保障作用。
自2012年國家部署推進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后,這項制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低收入人群的大病保障方面已經發揮著核心支撐作用。比如,救助對象從傳統的民政對象(低保家庭成員和五保對象)拓展到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難群眾,以及普通因病致貧家庭成員;其救助的水平也有提高,很多地方根據救助對象的家庭經濟狀況、醫療費用支出等情況,實施了分層分類的梯度救助,每年每人可以累計救助到3-5萬元。
從民政部公布數據看,2016年全國累計實施醫療救助8720多萬人次,其中住院救助和門診救助近3100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近300億元。凡此,制度效益已經十分明顯。
張秀蘭說,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實質是借力社會救助體系支撐,來分擔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壓力,彌補它的不足,從最困難群眾入手來補短板,維護好他們的基本醫療權益,讓這部分最困難的群眾能夠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化解他們的醫療費用支出壓力。解決好這部分群眾的問題,也就筑牢了醫療保障的底線,穩固了醫療保障的大廈。
三是公益慈善發揮有效補充作用。近年來,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無論是慈善組織的發展、“互聯網+慈善”形式的興起,民眾慈善意愿的勃發,還是慈善資源的豐沛,都呈現出可喜的局面。在這中間,有大量慈善資源正在逐步流向醫療救助領域,致力于回應特定病種、特定地區和特定人群的救助需求,相關的救助項目也是不勝枚舉。它們從資金、助醫隊伍等多方面一定程度地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彌補了政府救助能力的不足。
張秀蘭認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表明,健全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是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扶貧攻堅戰這幾個國家戰略的交匯點,而目前的相關制度仍有短板。
因此,張秀蘭建議,要下大力氣健全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以此作為推進醫改縱深發展的重要的支撐點,從而帶動全局工作。具體建議是:下大力氣,構建由政策、監測、信息化組成的三駕馬車,促進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的完善。
一是加強幾項保障制度的銜接聯動。
需要統籌相關保險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和慈善助醫的支持體系建設。比如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可以通過降低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和封頂線、擴大合規用藥和診療目錄等具體措施,來對低收入人群實施更加精準的支付政策。還可以引入商業保險,開發適合低收入人群實際需求的重大疾病保險險種,承接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經辦服務。對于實施慈善助醫活動的各類公益組織,建議應當落實相關的優惠政策并輔以相應財政資金,并大力倡揚個人的慈善助醫行為。此外,要引入醫療機構、企業等力量參與低收入人群的大病保障工作中,以使各方面形成合力,解決好因病致貧問題。
二是建立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需求監測體系。張秀蘭說,鑒于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生活環境治理的艱難,以及疾病譜的變化,低收入人群的準確認定和需求變化也越來越復雜,他們收入財產狀況、罹患疾病情況有什么變化,支出醫療費用呈現什么樣的走勢,貧困和疾病呈現什么樣的交織關系,這些問題如果回答不清楚,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就很難解決“幫助誰”、“怎么幫”、“幫到什么程度”等問題,慈善資源也容易出現詐捐或者多頭重復捐贈的情況。
因此,需要立即行動起來,構建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需求監測體系。可以考慮先在全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依托相關科研機構實施及時監測,力求準確研判罹患大病生活困難群眾的實際狀況和需求變化,然后,再使這一監測體系推向全國的過程中逐步完善。
三是以信息化手段為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的優化提供技術支撐。
張秀蘭表示,需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統籌協調,推動相關大病保障管理信息系統的互聯共享,減少數據“煙囪”和壁壘,實現“一站式”信息交換和即時結算,以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并促使醫療資源配置趨于合理。
為此,建議建立大病信息通報制度,精準發力,精細管理,統籌政策資源,形成制度托底合力。建議政府積極搭建救助資源與救助對象需求對接的信息平臺,為低收入人群大病保障體系的優化提供技術支撐。(完)
編輯:趙彥
關鍵詞:低收入人群 大病保障體系 三駕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