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示范的力量最偉大
——訪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文史館館長顧久
今年2月,一篇題為“科學家們為可再生氫氣能源的制造開發出更好的途徑”的文章被發布在“科學美國人”頭版顯著位置上,文章提到該項研究成果的論文已經發表在自然雜志能源專刊上,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來自中國貴州的年輕女科學家、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助理教授顧競。
提起女兒顧競的努力和成績,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文聯主席顧久眉間掠過一絲淺淺的微笑。他說,他從來沒對女兒的人生做過任何的設計、講過任何的期待。“顧競小時候,我就對她說,‘你的歷史由你來寫’,因為我父親曾經也這樣對我說。”
少有這樣的家庭,四代人全是教師——
顧久的祖父曾任教師,他的父親顧光中上世紀三十年代畢業于北京大學生物系,曾在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后任貴州師范大學教授;他的母親曾任貴州一所小學的校長,顧久本人也曾在貴州師范大學任教,現在接力棒又傳到了女兒手里。
這樣的家庭,又流傳著什么樣的家風和家教?
“家風和家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顧久看來,家教、家規、家訓都是成文的、理性的、有設計的。但家風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卻有強大的力量。而這力量,來自情感的打動和榜樣的示范。
小時候,每逢周六晚餐后,父親就帶著顧久和哥哥去書店,各自都會買幾本書回來。因此他年紀很小時,就經常背著手在書店里面有模有樣地逛了。“父親不是要故意影響我們,逛書店、買書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家風,在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地流淌著。“父親從不說‘我這樣是對的,你那樣是錯的’,他只是做著心底想做的事,但你不知不覺地生活在他的示范中。”顧久回憶。
青年時代,顧久兄弟要下鄉當知青。在城市長大的他們心下忐忑,想托任大學領導的父親跟有關方面打招呼關照一下,卻遭到父親的拒絕。“他從來不管這些,認為這是我們兄弟倆自己的事。”
下鄉后,顧久自力更生,漸漸地種地、殺豬樣樣在行,后來回城當工人,他也覺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干什么都很認真。基于這樣的人生歷程,顧久對女兒顧競的教育也沿襲了“不管”的態度:小時候,箱子翻了,女兒的衣服撒了一地,他裝作沒看見,女兒自己撿起來;作為中文系教授,他從不在意女兒的考試成績。
顧久有個女學生,畢業后到邊遠地區支教。一年春節,顧久對女兒顧競說,“你去跟這位姐姐過個年吧。”那時顧競剛讀初中,到村里后發現,窮困到沒有一副多余的碗筷,吃飯用的是漱口茶缸,三個人睡覺時擠一張床。這段體驗給顧競的觸動很大。后來她讀大學時,雖然家里經濟寬裕,卻申請當家教、自食其力,將賺的錢捐給貴州畢節的困難女童。
一年春節,顧久去美國看女兒。他發現,這么多年來,女兒女婿從未添置新的生活用品,連床單都還是上大學時他給買的,卻一直用到現在。
熟悉的友人評價,顧久不僅模樣像其父,“味道”也像。“父親是一個輕輕的、淡淡的、平平的活著、干著、走著的人。”而在許多人眼里,顧久同樣也是這樣的人。
女兒談婚論嫁時,顧久既沒有“門當戶對”的觀念,也不參與其中。他對女兒說:生活就像一張紙,一面是幸福,一面是痛苦。人選擇了一面,就要為另一面負責。但是,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善良。
“一張你在吃飯的照片,別人看了并不覺得異樣;但如果背景里加了一位行乞者,你還在坦然吃飯,觀眾自然會不舒服;如若上再加上一名非洲饑餓了幾天的孩子盯著你的飯碗,你還在吃飯,這時候所有人都會跳起來說你不道德。而如果你餓著,旁邊有個人也餓著,你愿意把飯讓給別人,這就成全了他人。”閑余時刻,顧久常常細思這些問題。他認為,最簡單的善良,就是能抑制自己,愿意成全別人。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顧久 示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