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黎族阿婆傳承千年燒土陶技藝 傳女不傳男的制陶工藝
近日,西城區(qū)鐵樹斜街116號的老窯瓷博物館里舉辦了一場以“火的秘密”為主題的公益講座。在本次講座中,主講人王學強結(jié)合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成果,為大家講述了各種陶瓷器具的燒造工藝以及不同地區(qū)陶瓷燒造工藝的區(qū)別。在談到黎族燒土陶這門獨特的傳女不傳男的制陶工藝時,引起了現(xiàn)場聽眾極大興趣。
黎族燒土陶技藝傳承數(shù)千年
海南省昌江縣石碌鎮(zhèn)保突村,一個風景秀麗的黎族自然村。至今,保突村村民仍保持著黎族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仍保留著世代傳承的黎族古老制陶工藝。
黎族制陶工藝有著一個古老而專業(yè)的名詞“泥條盤筑制陶”。泥條盤筑制陶技藝是黎族非常原始的制陶技藝,據(jù)考究黎族的制陶技術(shù)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
曾經(jīng),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會制陶。不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大多數(shù)用上了各種鋁制用品,多年前這里的村民就不再制陶,只有一位阿婆羊拜亮還在做這種古老的陶制品。
羊阿婆從13歲開始,就跟其母親學習制陶技藝,嫁到保突村時,羊阿婆制陶的技藝已很高了。那時候保突村很窮,因此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會制陶,以換取糧食和食鹽等。羊拜亮嫁到黃家后,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長,在制好陶后,她就挑著陶皿走村串寨地叫賣。
如今,已年過八旬的羊拜亮一般也不會再做陶器了,除非是有人定做,羊拜亮阿婆才會做。因為現(xiàn)在制陶的粘土不好找,保突村只有一塊地方有這種粘土,取多了以后村民有意見。
傳女不傳男的制陶工藝
黎族制陶技藝向來有“傳女不傳男”的傳統(tǒng)。因此,羊阿婆把這種制陶工藝傳給了自己的兒媳婦和女兒。
過去,婦女制陶時甚至不允許外人或男子觀看。所謂“女制陶男莫近”。黎族制陶從挖土到制陶坯、燒陶,通通由婦女來做,男子只是砍木柴、挑陶器等雜活。據(jù)說是因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婦女的地位很不穩(wěn)定。黎族地區(qū)為了使婦女在生活貧困或男人遭遇不測時能有一門手藝維持生計,于是把制陶變成女人特有的手藝。
2006年,黎族泥條盤筑法制陶工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07年,羊拜亮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黎族燒土陶制陶工藝特色
燒土陶制陶用的泥土是一種灰色黏土,挖回來后要先曬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搗碎,再用篩子篩,反復多次把土篩到只剩下細細的粉末才能用。在泥上倒點水就在木板上臼起泥土來,接著拌成泥團,像和面一樣把土和勻。
土和好后,取出一塊泥團拿到板凳上,鋪壓成薄餅狀,再移到已鋪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餅劃成圓,陶底就做好了。再取一塊和好的泥團搓成條狀,沿著陶底粘好,再捏扁。這樣一層層繞粘了四圈后,一件形似缽狀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后再壓實、抹平、抹光。抹光的時候是用了一片蚌殼,做好的陶坯還要曬上6至8天,完全曬干后,才開始燒陶。在地上先鋪上一層木材,把陶坯放上去,然后生火燒,當木柴燒成炭時,再把干稻草鋪在陶坯上面,要2到3個小時才能燒好。
為增加陶器的堅硬度,黎族婦女用一種黎語叫“塞柴涯”的植物樹皮搗爛后,取其汁液與一種黎語叫“柴構(gòu)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并用樹葉淋在剛出火的陶器上,使之起到加固作用。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黎族阿婆 千年燒土陶技藝 制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