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對待語文課本要有求真精神
最近,社會對語文課本的關注再次上升。就在3個月前,還有小朋友指出人教版教材關于宋代官帽的一幅配圖有誤。
平心而論,教材有“刺”與讀者挑刺都屬正常。教材的地位非常特殊,其人物或言辭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可以說無出其右者。只要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很多人都會對此感同身受。正因為如此,教材當然得力爭盡善盡美。但是,做到“零誤差”的確也很困難。因為小到標點、大到故事,它不得不長期面對著全國人民的挑剔。
事實上,這完全可以成為一段佳話:語文教材在全體人民“火眼金睛”的錘煉之下不斷改進,終于鑄就了毫無瑕疵的精品。這樣的受益者當然是我們的孩子。不過,這需要一個前提:“攻守”的雙方都要秉持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善意。
相對于持批評態度的網友,教材的編者理應理性。無論“挑刺者”如何夸張,但他們畢竟提出了問題。教材有小的瑕疵,本也無可厚非,但若被批評者裹挾進情緒的泥潭,諱疾忌醫,反倒會成了真問題。
目前專家的回應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教材可以批評,但不要拿來炒作;第二,有些修改可能會牽扯到歷史深處的東西,要由專業的機構、權威的專家經過反復嚴謹的考證;第三,有些修改是為了“適合教學的需要”;第四,兒童文學作品,很多就是虛構的;第五,小故事屬于文學作品,可以適當虛構。
例如,爭論最激烈的《愛迪生救媽媽》一文,就把電影中的故事拿出來,而這個故事實際上并不符合歷史。分析上面的回應,大都回避了“愛迪生的故事”是否有問題的判斷,也回避了是否屬于“有些修改”的范圍,甚至多少有點“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味道。一個愛迪生的故事,會牽扯到哪些歷史深處的東西,或者為了什么樣的教學需要呢?正面回應問題的,只有第五條,但卻引出了一個真問題:語文教材中,類似愛迪生這樣的故事,可以虛構嗎?
其實,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爭論。比如,在1963年《人民日報》與中國作協聯合舉辦的報告文學座談會上,就曾經達成如下看法:“如寫出真姓真名,更要求完全真實,經得起考核;寫真姓名就全部真,假就全部假,不要真假不分”。
在半個世紀之后的今天,“真假”再次成了問題。退一步,語文教材中這一問題也許并不能只由一兩位專家說了算,而應該經過慎重討論,形成一個能夠公之于眾的標準。
從“真”的態度看,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即便可以虛構,也應該做好注釋:本文內容未經證實。可以說,互聯網時代,我們更應注重孩子獲得“真”的權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教材 故事 語文課 課本 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