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看點 看點
北京城六區23萬井蓋配“電子身份證”
北京城六區1400多公里的市管道路上有多少井蓋?答案是23萬個。而這23萬個井蓋又分屬多少個部門?粗算一下,有22個。
好在,這些分屬于22個不同部門的23萬個井蓋已經全部“門兒清”。記者昨天(10日)從北京市政路橋養護集團獲悉,城六區市管道路上的所有井蓋已全部配上“電子身份證”,各類關鍵信息一目了然。同時,隨著智能裝備的研發,未來還有望對井蓋變動實現實時監測。
“身份證”上匯聚12條信息
趙登禹路和丁章胡同的交叉口,不過百米的距離,密布著十幾個井蓋,大小不一,上面還刻著不同部門的名稱。
一輛架著全景攝像頭的養護車駛過,速度甚至比路上的小汽車還要快。就在幾分鐘的時間里,這條路上的井蓋信息已被全部掌握——全景攝像頭把井蓋現狀全方位拍攝下來,另一套激光裝備則通過掃描井蓋高差來判斷井蓋是否出現下沉等病害。
拐角處,一個60厘米寬的井蓋陷了下去,周邊的瀝青路面也裂了。在養護工人商旭光的手機上,這個井蓋變成了紅點。只需要輕點這紅色圖標,之前采集到的位置、近遠景照片等12項信息已全部在列。這處井蓋的“病害信息”也將傳遞給檢查井的管理部門。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北京城六區的井蓋就迎來了一次體檢和梳理。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把城六區井蓋的信息采集完畢。“在這次采集中,發現了一部分井蓋存在病害,去年已經對大約兩萬個井蓋進行維修。”北京市政路橋養護集團瑞通十九處研發中心部長張松說,城六區1400多公里的市管道路上有23萬個檢查井,目前這些井蓋都已配備上了“電子身份證”,經過采集和巡查,從機動車道到非機動車道,再到步道、隔離帶,每一個檢查井通過采集影像數據、GPS數據以及權屬信息數據等方式生成12種屬性數據,標注在這張“電子身份證”上。
一千“黑戶”井蓋尋主人
“電子身份證”給井蓋編上了號,但更重要的是給井蓋找到了主人。
誰家的井蓋?井蓋下埋著哪些管線?這曾是一筆難算清的賬。“一旦井蓋和井下管線出現塌陷、破裂漏水等故障,具體產權查不清,就得把涉及的各家管線單位都叫來查一遍。只有找到了‘主人’,才能開始正式維修。”養護人員說。
經過信息采集,城六區市管道路上的23萬井蓋分別屬于自來水、排水、熱力、燃氣、電力等22個部門。張松說,目前“檢查井管理系統”已經上線運行兩年,包括基本情況和病害狀況的發現上報、病害治理計劃的制定、權屬單位的核實以及病害修復的上報管理,“這一系列操作,為檢查井的管理實現全流程監管。”
檢查井管理系統投用以來,梳理出1000多個“黑戶”井蓋。這些“黑戶”檢查井將被公示以尋找“主人”,如果存在隱患,將進行相關維護,同時通過填埋、蓋板等方式對檢查井進行封堵。
有望實現“心跳式”監測
井蓋的“電子身份證”還將有更智慧的功能。在趙登禹路上的部分井蓋下,扣著一個插座大小的白色裝置。這是一種智能終端監測設備,可實現井蓋丟失、檢查井下沉、病害跳響等實時監測功能。
“這種監測裝備是基于路況研發的,對井蓋實現了‘心跳式’監測。”張松說,一旦井蓋被車輛軋壞、丟失、被雨水浸泡,監測裝備將自動報警,后臺立即收到信號。區別于普通的井蓋監控裝置,這種“心跳式”監測裝備質保期有所延長,避免了反復購置安裝。
張松介紹,未來這一裝備若能大面積鋪開,就意味著北京不同位置、不同部門的檢查井井蓋將形成一張監測大網。井蓋一旦發生病害,就能第一時間傳遞給檢查井的管理部門報修。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井蓋 檢查井 監測 電子身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