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邀老人聽講座兜售保健品 “會銷”黑套路誰來拆?
保健品企業濫用會銷搞欺詐
最近,廣州年逾七旬的忠叔、王阿姨夫婦,陷入了“道山”淘金店會議營銷陷阱。他們參加了“道山”淘金店組織的“健康講座”后,花費30多萬元購買保健品蜂膠和營養液,“吃后一點效果沒有”。
“我們在區莊地鐵站附近碰到‘道山’的店員賣優惠油米、雞蛋,就聊上了。之后他們多次打電話請我倆參加活動,組織去惠州的一個景點旅游。”王阿姨說,旅游的第一天晚上,“道山”就組織了一場300多人的營銷大會。會上自稱是營養師的女人給老人們看病,當晚王阿姨兩口子就被兜售了10多萬元的蜂膠、羊奶粉。此后,“道山”又連續組織了好幾次會議營銷,老兩口前后買了他家30多萬元的保健品。
“買了這么多產品,也吃了不少,但是一直沒有啥效果。”王阿姨說,她提出退掉剩下的產品,可這家公司一直沒回音。
公益講座、免費體檢、贈送禮品、組織旅游,借此邀請老人參加會議;了解老人病情和財務狀況后,邀請“醫療專家”對老人一對一問診,借機售賣高價保健品,這就是典型的保健品會議營銷的套路。
由于子女成年、結婚后不再跟父母同住,不少老年人很孤獨。那些業務員一通“爸爸”“媽媽”叫下來,讓老人們很感動。有的業務員甚至給老年人洗腳、按摩,買菜做飯,最終讓老年人心甘情愿掏錢。
實際上,會銷作為一種銷售方式,本身并不違法。為啥保健品會銷變了味?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解釋,會銷是一種營銷創新,本身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要是被用作了保健品欺詐性營銷的手段和工具,那性質就變了。這些企業唯利是圖、濫用會銷。而且這個行業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老人們寧可信家門口的、有‘專家’背書的高價產品,也不愿去買正規企業的產品。此外,由于監管力量有限,存在監管盲區、管理漏洞,長期以來放縱一些保健品企業大打擦邊球。”
嚴懲違規失信企業,落實“會銷”管理責任
近日,廣州警方端掉了一個冒充“老年福利中心”“世界華人中醫養生協會”的團伙。該團伙以會銷模式向老年人高價售賣假藥、保健品。
今年以來,河北、江蘇等地開展了保健食品非法會議營銷及虛假宣傳專項治理行動。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制訂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已向社會征求完意見,即將發布。《辦法》將那些以講座、會議等方式進行虛假宣傳的行為列為食品宣傳欺詐,對生產經營企業處罰的同時,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也一并進行處罰。
“市場有眼睛,法律有牙齒。”劉俊海說,對失信的保健品企業和個人,一定要嚴加懲戒,包括追究民事責任、刑事責任,進行行政處罰等。此外還應建立制裁失信行為的懲戒機制。“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讓黑心老板貸不到款,坐不了飛機、高鐵。”
“對會銷這種商業模式,要興其利,除其弊。” 劉俊海認為,除了事后懲戒,相關職能部門還應該把好關口,建立對保健品會銷的事前審查備案制度,實現標本兼治。采取集會、講座等形式宣傳推銷各種產品的活動,應該經過工商部門或者食藥監審查備案后才能進行。講座知識真不真實,商品可不可靠等,管理部門要過一遍篩子。
4月4日,南京中科藥業有限公司等14家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發出誠信倡議書,倡議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劉俊海很認同這種做法:行業協會要做好自律工作,清理害群之馬。做到對保健食品功能不進行虛假、夸大宣傳;銷售有正規批文、質量可靠的保健食品;不采取任何手段誤導消費者一次性購買大量保健食品,等等。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提醒消費者,選購食品和保健食品時要認清包裝上保健食品標志(小藍帽)和批準文號。消費者特別是老年人,要警惕“專家義診、權威證明、免費試用、療效顯著”等營銷陷阱,科學、理性消費。記者 寇江澤
編輯:梁霄
關鍵詞:老人 講座 兜售 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