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國白領工資超過日本?這不應該是個謎
[摘要]近日,一篇題為《中國白領工資已超過日本白領工資》的文章引發了不少關注。撰寫文章的日本記者采寫了一些中國白領階層,他筆下這些例子似乎顯示出中國白領階層經歷多年工資快速增長,目前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甚至超過日本同級別的職員。這個說法可信嗎?
要點速讀
盡管流傳的文章代表性不足,但“中國白領工資超過日本”這個說法沒法輕易否定,中國高收入人群收入到底有多少,國人同樣困惑。
即使中國白領工資真的已經超過日本,也不代表這一定是好事。
找不到更翔實的數據來說明中國工資水平的真實狀況,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文章原題是《中國白領的高工資之謎》,作者也知道個例未必具有代表性
這篇文章在國內傳播的時候,除去《中國白領工資已超過日本白領工資》這個標題外,有的在標題上還附加了“日媒:漲這么快不可思議”、“(中國白領)年收入達40萬”這樣的陳述,大有“日本媒體驚呼中國不可戰勝”的洋洋自得之意。但實際上,文章的原題是《中國白領的高工資之謎》 ,作者中村裕是日媒駐廣州記者,他是帶著疑問,對他眼中的“中國白領”進行了個例觀察,并認為這些個例的收入比日本的同齡人要高。并沒有整體上認為中國白領工資已經超過了日本。
不過,只要看看作者采寫的這些個例,這所謂“中國白領”的代表性如何,大家心理應該有數。第一個例子是家住廣州的劉女士,43歲,她以前在廣州市內某日系銀行的關聯企業工作,“2015年6月辭職,當時的月薪為稅前2萬6千元。每年還能拿到相當于3個多月工資的獎金,年收入合計約為40萬元。”加上劉女士的丈夫,就達到了家庭年收入90萬。劉女士是1996年進入一家汽車相關日企工作的,當時工資1300元,20年來工資漲了20倍。另一個例子是也在廣州上班的余先生,39歲,“從四川省的一所普通大學畢業后,也是經過三次跳槽進入了現在的公司。入職大約2年半左右,現在的月薪為3萬5000元,再加上獎金,年收入約為46萬元。”還有一位天津的曹女士,40歲,在一家大學醫院工作,“從專業學校畢業后,就職于目前的國有企業,至今已有20年,月薪達到1萬5000元。如果包括丈夫的工資在內,家庭年收入約為73萬元。”
這篇文章采訪的對象劉女士
看到這里,恐怕大部分網友都不得不開始吐槽“拖后腿”,又或者想到“張家有財一千萬,九個鄰居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原因很簡單,劉女士、余先生和曹女士的收入水平絕大部分網友都比不了,就算按照白領的定義——“在城市從事腦力工作的工薪族”,這三位人士及其家庭也絕對屬于較高收入的,并不具備足夠的代表性。作者拿他們跟日本人平均工資——過去十年大概在400萬~440萬日元(約24萬~約27萬人民幣)之間浮動——相比,實在說明不了什么問題。
然而“中國白領工資超過日本”這個說法卻沒法輕易否定,中國高收入人群收入到底有多少,國人同樣困惑
不過,這位作者之所以要這么對比,也是有原因的。在他看來,“從中國的國家統計數據等看不出來中國工薪層的工資實態”,所以他才要實地走訪。而拿這幾位作為例子,是因為他們并不覺得自己過得有多好。劉女士表示“我就在普通家庭長大,畢業于非常普通的大學。并沒覺得自己工資特別高,同齡的朋友們也在過著相同水平的生活”。而余先生“對目前的工資似乎仍然不滿意”,他說“每個月要還1萬4000元的房貸,兩個孩子的教育費每月也需要3500元左右,生活并不輕松。”曹女士也表示“我的工資不多,并不滿意。”這并不是過于謙虛,而是有真實的訴求。這位記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在向大型汽車廠商供應零部件的相關企業工作的中國籍白領員工們,正在集體向資方索取更高的工資。
除了這位日本記者外,還有不少人對中國白領工資有多高存在困惑。比如出生于中國的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柯隆,他提出的疑問是,“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價毫無理由地超過了東京,直逼紐約。我們應該問一問:中國一線城市的居民收入趕上了東京和紐約嗎?房價應該是由居民的基本收入支撐的,如果中國人的基本收入無法解釋房價居高不下,那高房價就很難說是合理的。這里的問題是中國人每月到底拿多少工資?”想必這也是許多國內人士的困惑,很多一線城市的購房者都是剛需白領,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認為他們的工資可能確實足以支付房款房貸,當房價上漲后,人們將其解釋為,白領夫妻兩人能夠承擔房價,再后來是加上老人的儲蓄能夠承擔房價,但房價到現在居然還在漲。很多人就不知道該怎么解釋了,中國白領收入到底有多高?到底有多少這樣的白領?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實力去日本“掃貨”,這是不爭的事實
柯隆教授還注意很多現象:比如,中國有越來越多有實力的人送孩子出國留學;比如現在去超市買菜,“幾塊錢或十幾塊錢是買不來菜的,帶上一百塊才敢去超市買菜”;再比如,一線城市的館子大多生意非常好,“人們哪來那么多錢下館子”?另外,中國人還撐起了日本的旅游消費市場,撐起了美國加拿大的房地產投資市場。而與此同時,宏觀統計數據依然顯示中國人擁有超過30%的高儲蓄率,而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美元的日本,普通家庭儲蓄率不到3%。中國人的錢到底哪里來的?
在柯隆教授看來,中國人的收入問題是21世紀的一大謎團,甚至認為“如果誰能說清楚中國人的收入,應該離諾貝爾經濟學獎就不遠了。”
這個問題,恐怕盤桓在許多國人的心中,有錢人到底有多有錢?到底有多少有錢人?
即使中國白領工資真的已經超過日本,也不代表這一定是好事,背后可能有很多潛在問題
肯定有人會想,中國白領工資如果真的超過了日本,那是好事呀,說明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說明了當前經濟的繁榮。
這的確是一種解釋,即認為中國現有的各種官方經濟、收入指標低估了中國實際取得的成就,太過低調,實際上中國經濟遠比數據顯示的要發達,中國人實際收入比數據顯示的要富有——例如,統計局前幾年曾說過年收入超過5.6萬元就算高收入人士,就遭到許多人的吐槽。
然而這只是對于高收入現象的其中一種過于正面的解釋,還有一些不怎么好的解釋。例如這反映了比較嚴重的貧富差距,有人打趣說既然北京的富豪人數已經超過了紐約,那么可以推論中國的窮人的人數應該不少于非洲。由于廣袤的農村越來越在城市人群的視野中淡出,貧富差距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被低估的。在經濟總量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分配問題還不算太大,但一旦經濟增速有較大的放緩,那這問題就必須得重視了。
還有一種不好的解釋是“泡沫”,即認為繁榮是不可持續的。在一位日本觀察人士山內獎看來,日本的勞動市場是以終身雇用和退休金制度等作為前提,“和中國在人工費方面的成本負擔存在明顯差異”。他的疑問還包括,中國企業會在多大程度上實現著眼于未來的經營?雖然向員工支付的工資迅速增加,但能否展開著眼于未來增長的先期投資?在山內看來,與日本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研發投資非常薄弱,同時內部留存收益也并不多。此外,“突然倒閉的企業很多,這也是中國企業的特征。”
另外還有一種相對中性的解釋,即中國勞動力市場競爭大,跳槽靈活,企業之間的挖人推高了白領的工資,但也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生產力的提升。
找不到更翔實的數據來說明中國工資水平的真實狀況,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有關工資的統計還很薄弱,國家統計局開展的工資統計中設置的工資指標僅有“工資總額”與“平均工資” ,連中位數都沒有,而且數據還有很多局限。這就是為什么日本記者吐槽“中國工薪族的實際收入情況通過統計數據絕對難以看清”。想要了解相對真實的情況,只能去看一些私營的咨詢公司的結論,比如,中國白領工資快速上升這一現象,一些國際性薪資調查中能有所反映。
但只能參考這些數據是嚴重不足的,難以反映我國工資狀況的全貌。相比起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工資調查現狀,我們還差得太遠,比如美國的“全國性報酬調查”、日本厚生省的“工資構成基本統計”等等,這些調查都極為詳盡。
日本厚生省的年度工資構成基本統計報告,多達數十頁,內容非常完善,對不同行業、年齡、性別均有詳細統計
為什么需要這么詳盡的工資調查?理由很簡單,真實數據都不知道,怎么制定政策?不管是收入差距問題,還是泡沫問題,都可能到了必須得解決的時候了。
編輯:曾珂
關鍵詞:中國白領工資 超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