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修福金調研荊州古城保護與功能疏散
4月14日至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等一行蒞荊,就荊州古城保護與功能疏散工作進行調研。
民革湖北省委主委、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紅玲,市領導王守衛、張欽、向斌、張明軍、萬江平,全國政協委員、長江大學副校長鄭軍,市政協秘書長張少華參加調研。
座談會上,在聽取市政協主席王守衛關于荊州古城保護與功能疏散情況的匯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欽的發言后,調研組對荊州該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修福金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運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對荊州加強古城保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要全面貫徹總書記十六字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的利用,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之路。
荊州不僅是湖北的荊州,更是中國的荊州,是中華民族的荊州,“荊州古城的保護與功能疏散”應該列入國家項目。
修福金指出,保護歷史名城體現了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合理開發利用歷史名城是結構調整、經濟調整的需要,也是惠及更多人民群眾的需要。改造古城,就是要利用1800年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發展荊州經濟。當前全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階段,荊州要調整荊州古城現有的狀態,去粗取精,將擁有1800年歷史的、原汁原味的荊州古城展現在世人面前。
如何處理好古城留與搬的問題?修福金指出,歷史古城是文化的一種自信,我們的領導要自信,從事古城保護工作的人員要自信,要提升荊州人的文化自信。要有膽識、有擔當地對待荊州古城的改造,不能捧著金飯碗要飯。要以規劃荊州古城建設為突破口,探索人口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謀求區域發展的新路子,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通過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讓荊州古城活起來,讓荊州古城講好中國故事。
調研期間,修福金一行還實地考察了荊州古城墻、賓陽樓、大北門、公安門、關帝廟、南門大街、老行署機關、玄妙觀、三義街、文廟、熊家冢遺址博物館、荊州博物館以及荊州中心城區市容市貌和荊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荊州博物館合影
聞聽三國事 每欲到荊州
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墻,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墻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荊州古城墻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曾是楚國的官船碼頭和渚宮,后成為江陵縣治所,出現了最初城廓。經過三百五十多年的風雨,現存的古城墻大部分為明末清初建筑。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
荊州博物館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荊中路166號,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占地4.8萬平方米。始建于1958年,館舍占地面積5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2.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1000多平方米。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13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92件套。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戰國絲綢;吳王夫差矛;有戰國秦漢漆器;有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西漢男尸。該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先后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
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中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稱號。2008年5月,荊州博物館被列入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荊州漆器是湖北荊州地方傳統藝術珍品之一。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荊州楚墓中出土的眾多木胎漆器,大都造型奇特,雕琢精細,繪畫極工,形成典型的楚文化風格。在地下埋藏2300多年仍色彩艷麗,光澤奪目。
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西北方位,距荊州古城約45公里,地處川店鎮宗北村與張場村,其規模與陜西發現的羅家坑秦公墓相比更宏大,是目前(2012年)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園分布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屬省級重點保護古墓。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修福金 調研 荊州 古城 保護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