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蛟龍”南海峽谷探險記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7日電題:“蛟龍”南海峽谷探險記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月6日搭載科學家潛入南海東北部海底,遇見非同一般的深海峽谷景象,經歷了一段獨特的旅程。
“蛟龍”號潛入深海,是為了探索海底濁流。我國南海東北部發育著大量的海底峽谷,是全球公認的研究現代海底濁流的天然實驗室。
剛抵達海底就遇上“陌生環境”
7時11分,“蛟龍”號離開“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到達水面,5分鐘后開始下潛。8時57分,“蛟龍”號抵達2900多米的預定深度,開始作業。
“作為主駕駛,抵達作業區后,我按照科學家的要求駕駛‘蛟龍’號找沙波。下潛之前,以前的研究資料和科學家推測這里是沙波,下來一看,并不是這么回事,地勢起伏要更劇烈一些。”實習潛航員劉曉輝說。
這是“蛟龍”號的第140潛次,也是劉曉輝第八次隨“蛟龍”號下潛和第二次主駕駛“蛟龍”號深潛海底。隨他一道下潛的是曾下潛過60多次的潛航員唐嘉陵、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畢乃雙。探察海底濁流,是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的科學目標之一。
深潛歸來的畢乃雙告訴記者,剛下到海底時,就遇到了完全陌生的環境。“這里的地勢與原來所見文獻以及自己的推測完全不同,原以為是濁流沖刷下來的堆積型沙波,而實際上是侵蝕型沙波。”
海底漁網讓“蛟龍”號嚇了一跳
唐嘉陵說,駕駛“蛟龍”號這么些年,這還是第一次走海底峽谷。這里相對于其他海底能見度低,平時能看到五六米深的海底,這里只能看到二三米,駕駛要更加小心些。
“12時44分,我們在近底航行時發現廢棄的舊漁網,這個對潛水器很危險,一旦被卷入‘蛟龍’號的推力器,就會導致潛水器失去動力。發現漁網后,我們第一時間避開了漁網。”劉曉輝說。
讓唐嘉陵和劉曉輝吃驚的是,這里離陸地雖然很遠,但人類活動非常明顯。峽谷里的垃圾非常多,見到了很多塑料袋。塑料制品的降解周期長,對海洋是一種污染。
“我們執行任務時會遇到各種潛在的威脅。這一帶海域是航線,也是漁場,過往船只多,漁網等潛在的威脅需要我們駕駛‘蛟龍’號時更加謹慎。”唐嘉陵說。
峽谷兩岸陡崖讓“蛟龍”號直升8米
在峽谷航行時,下午兩點左右“蛟龍”號發現陡崖。劉曉輝說:“通過‘蛟龍’號測掃了解到這個陡崖高達七八米,于是我操縱潛水器垂直上升。”
“駕駛還是很有挑戰性的,對航行控制要求比較高,抵近觀察,發現是陡崖后,要立即做出反應。”劉曉輝說。
“蛟龍”號探察濁流用“絕招”
“這里不只是渾濁的世界,也有一些生物不時出現在眼前,如珊瑚、海葵、海綿等。其中,一只巨大的海葵附在石頭上,以前很少見過這類海葵。”劉曉輝說。
“蛟龍”號按計劃進行了測深側掃調查,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資料,同時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采集了一些樣品,帶回了9管短柱狀沉積物樣品,16升近底海水,裂黑珊瑚、丑柳珊瑚、海綿、海葵各1只。
“百聞不如一見。‘蛟龍’號利用近底測深側掃、高清攝像和精準取樣等特有的技術手段,獲取了臺灣峽谷現代濁流的地貌和沉積證據,為南海濁流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有助于推動南海海底濁流的深入研究。”畢乃雙說。
15時1分,劉曉輝駕駛“蛟龍”號返航,17時5分回到“向陽紅09”船甲板,順利完成第二輪實習潛航員獨立主駕駛訓練。本次航行最大潛深2980米,水中時間9小時54分鐘,海底作業6小時4分鐘。
劉曉輝說,這次在海底峽谷主駕駛“蛟龍”號,相對于其他海底能見度低,在對沉積物取樣時遇到了一些困難,機械手取樣效率不高,唐嘉陵作為“老司機”介紹他的操作習慣和經驗,隨后取樣效率大大提高。
“140潛次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第二批6名實習潛航員按照預定計劃全部完成第二輪獨立主駕駛操作,具備了轉為初級潛航員的基本條件。”本航段現場指揮部總指揮鄔長斌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南海東北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