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上海自然博物館引進英倫大展 尋找地球幸存者
上海自然博物館重磅引進的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滅絕:并非世界末日?”巡展昨天起在自博館B1臨展廳免費對公眾開放。作為上海科技館國際合作交流成果之一,該展首次走進亞洲,帶領參觀者越過渡渡鳥和恐龍去尋找地球生命演化歷程里的“幸存者”。展覽將持續到明年2月。
市民正在參觀劍齒虎頭骨模型。青年報記者 吳愷 攝
青年報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了不少曾經生活在地球上,但現今已滅絕的耳熟能詳的動物標本比如斯氏燕蛾、劍齒虎等,還有現在僅存100余只活體的鸮面鸚鵡的假剝制標本。
展覽不但奪目,還“走心”。通過觀看6個科學家實拍的物種視頻,可以體驗與科學家一起在長江上追蹤白暨豚蹤跡的科考過程,也可以到看似毫無生機的沼澤中去發現意外的生命形態。
上海自然博物館重磅引進的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滅絕:并非世界末日?”巡展昨天起在自博館B1臨展廳免費對公眾開放。展覽將持續到明年2月。
整個展覽分為“滅絕的意義”、“拯救瀕危物種還是順應自然?”、“最后的幸存者”、“第6次生物大滅絕”、“沒有人類的世界?” 5個部分。
一走進展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塊碩大的大角鹿下顎骨,產地是愛爾蘭,滅絕時間:10600年前。青年報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了不少曾經生活在地球上,但現今已滅絕的耳熟能詳的動物標本,像世界上最大的鳥蛋——象鳥蛋(全世界據說僅有25只)、難得一見的恐鳥足和羽毛等。
除此之外,還有世界上最小的魚——微鯉的浸制標本,世界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現在僅存100余只活體的鸮面鸚鵡的假剝制標本,以及開角龍、渡渡鳥、藍鰭金槍魚、白暨豚、腔棘魚等的精美復原模型。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老鼠等動物以外,連人類心愛的寵物貓狗都站上了“審判臺”,因為它們的存在對于一些野生動物而言卻是噩夢,成為它們走向滅絕的推手。
展覽不但奪目,還“走心”。通過觀看6個科學家實拍的物種視頻,可以體驗與科學家一起在長江上追蹤白暨豚蹤跡的科考過程,也可以到看似毫無生機的沼澤中去發現意外的生命形態,比如像世界上最小的魚——微鯉這樣特殊的物種,甚至深入到婆羅洲的深處,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
編輯:陳佳
關鍵詞:上海自然博物館 引進英倫大展 尋找地球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