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同學聚會攀比炫富 變味同學會催生“恐聚族”
本報記者 盧曉茜
多年未見的同窗好友見面,本應在一起重溫校園溫馨時光。然而,許多參加過同學會的朋友心生感慨,“同學會已經變了味”,由原來的“敘舊會” “交流會”變成了“攀比會”“炫富會”“關系會”,變味的同學會已催生出一批無富可炫、無財可比的恐聚族,恐聚族是指那些沒有資本在聚會中互相攀比而害怕聚會的人。近日,記者通過網絡問卷的方式對100位市民作了調查,其中,63位市民表示自己是恐聚族成員。
恐聚理由一 :同學會成了攀比會
最近,市民王先生接連接到了三個同學聚會電話后發起愁來,房子、車子、票子和孩子,在同學會上似乎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意味,話里話外的比較讓普通工人王先生著實尷尬不已。
“我車不好,就是奧迪A6而已。”“我才混到單位的科長,差遠了。”“把孩子送到國外長見識去了。”同學會時同學們炫耀的話語、攀比的口氣對條件不怎么好的王先生而言無異于精神折磨。每次同學都會追問他月薪多少,買了幾套房,車是什么牌子的……
王先生說出自己月薪不到三千元,只付了房子首付時同學們竊笑的模樣,更是讓他心生畏懼:“自己的身份、地位在聚會時太難堪了。”
記者調查中了解到,57%的恐聚族的理由都是由于同學會上難重溫校園時光,同學之間互相攀比、炫富、拉關系使同學會變味。
恐聚理由二 :人是境非導致心理落差大
參加同學聚會,發現許多不如自己的同學現在過得比自己強,當年的風光不再,人是境非產生的強烈心理落差也是很多人成為恐聚族的理由之一。記者調查了解到,這部分群體約占恐聚族的10%。
重點大學畢業的市民馬先生說,自己是以保送生資格就讀北京某高校,曾是大家羨慕的對象。然而,作為家中獨子的他拗不過父母,畢業后便進入西寧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清閑、收入穩定倒也讓他過得挺愜意,誰知一場初中同學聚會卻讓他對目前生活的滿意度跌至谷底。“班里成績倒數、連大學也沒考上的一個同學,靠做生意居然住上了別墅、開上了寶馬,再看看自己,心里很不舒服。”
恐聚理由三:高額聚會費用讓人“聚不起”
記者調查中,15%的恐聚族表示,聚會產生的高額費用,也是讓他們恐聚的原因之一。
“前兩天通知同學聚會,要提前交1000元。仔細問了才知道,同學會居然還安排了一個短途游。”畢業三年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并不是不想參加聚會,確實是聚不起。陳女士說,自己目前工作并不穩定,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資,除去房租也僅夠維持基本生活。高額聚會費用讓自己感覺“鴨梨山大”。
“同學聚會的組織者大都混得不錯。因此,他們一般都是提前訂好豪華酒店、KTV,還安排一些其他的娛樂活動。要么費用高得讓你心疼,要么混得好的一臉炫耀地搶著埋單。讓我們這些混得一般的越來越不想去參與那種高端聚會,像欠了別人一樣。”陳女士說。
恐聚理由四: 同學情淡手機當家
昔日“同窗的你”何時竟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人參加同學會后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因此原因成為恐聚族的受訪者約占記者采訪總人數的19%。
今年,靜靜參加了畢業五年的大學同學會。五年未曾見面,靜靜本來有一肚子話想要告訴昔日好友,但看到對方毫無興趣的樣子,只得打消了深聊的念頭。畢業后大家在各自城市打拼,社會閱歷、職業領域及生活環境都有很大不同,同學們在一起回憶完大學趣事后,便再難找到共同話題,甚至有不少人當場拿出手機開始看微信、微博,偶爾才跟同學交流兩句。還有不少同學不時離席接打電話,弄得整場同學會尷尬不已。同學聚會幾乎成了“手機黨”的天下,聚會中時不時響起的手機鈴聲、清晰可辨的信息聲竟成為催促聚會早點結束的信號,同學聚會早已沒有了實質的意義。
觀點博弈: 同學會有無參加必要?
正方代表:
事業單位職工陳越:我還是認為同學之間的感情才是最真摯的,在你遇到困難時,最有可能幫助你的還是同學。同學會能給久未謀面的同學們提供一個交流感情的平臺,為啥不參加呢?
私企員工李強:其實同學們聚在一起難免攀比。只要參加聚會時擺正心態,自己覺得過得幸福就好了。再者說了,如果真因在同學會上受到刺激而努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
反方代表:
個體戶王新民:同學會已經成為一個功利的復雜圈,拉關系、攀交情,學校里的干凈、純潔已經看不到了,變味的同學會讓參加的人特別壓抑。
私企職員方萍:生活環境的不同,使得同學間的話題越來越少,同學會沉默的時間越來越多,氣氛特別尷尬。還不如找三兩好友聊天更痛快!
專家支招:正確看待差異 卸下包袱赴會
畢業后,昔日同學由于生活環境、家庭背景及個人機遇等不同,差異在所難免。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是一個習慣比較的群體,同學會上談論近況難免會與自己作對比。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麗娟告訴記者,同學會是搭建、維系人際網絡的重要途徑,因此恐聚族因物質生活條件不如別人產生心理落差,進而選擇逃避同學會大可不必。最關鍵的還是要調整好個人心態,輕松赴會。以平常心看待同學之間的生活差異,多多挖掘自身優點,尋找、追求個人幸福。
另外,恐聚族攀比時產生的自卑感、嫉妒心,若運用得宜,也可轉化為超越、成功的動力,督促進步,獲得美麗人生。
編輯:梁霄
關鍵詞:同學 聚會 攀比 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