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王擁軍:在科研的黃金時代勇攀創新高峰
近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的“全國創新爭先獎”評選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28名科技工作者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有三人來自醫學領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就是其中之一。
神經病學,無悔的選擇
從接觸神經病學開始,這一神秘而重要的學科成為了王擁軍終身的選擇。三斤左右重的人腦中充斥著數以百億計的腦細胞,其解剖的復雜程度讓很多學生望而生畏。進入這一專業領域后,王擁軍首先花了長達一年的時間認真研習神經學專業的基礎知識,甚至把神經元的每一個構造都重新畫了一遍。談及自己的專業領域,王擁軍說,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腦的功能,研究腦的功能、研究神經系統就是研究人的本性:“我常跟我的學生們說,我們看病,不只是為挽救生命,更是為了人性。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神經病學是醫學里最好的一個選擇。”也許是被父親的熱情和執著所感染,王擁軍的女兒也選擇了同樣的專業。
臨床與科研需要相互促進
除了平日的出診、教學等工作,王擁軍還帶領團隊進行著腦血管病的科研工作。盡管工作愈發繁忙,但在王擁軍看來,臨床工作與科學研究并不沖突,反而可以相互促進。“我看的每一個病人都是研究工作的積累,同時,我研究的每一項成果都要進行臨床實踐。”王擁軍說,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僅需要運用自己的豐富經驗和精湛醫術救死扶傷,更需要不斷地提出新理論、新觀念來推動醫學研究發展進步:“首先,我們需要有強烈的熱情、能夠做最無私的醫學奉獻;其次,要有最端正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臨床應用能力。”
王擁軍長期從事腦血管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他牽頭創建了中國腦血管病登記數據庫和樣本資源庫,創建了中國第一項覆蓋全國的腦血管病醫療質量研究平臺;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腦血管病病因及發病機制分型—CISS分型并在全國3000多家醫院普及推廣使用;還提出并驗證了一個新的二級預防方案——CHANCE治療方案,突破了在卒中二級預防中雙聯抗血小板的禁區……數項科研成果無一不在王擁軍的科研道路上留下一個個深刻的印記。
精準醫學助力社會進步
2016年6月,王擁軍團隊關于腦血管病精準醫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在線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在12月舉辦的中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峰會上,由王擁軍發起倡議的國家神經系統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腦血管病精準醫學研究聯盟和腦血管病研究大數據聯盟同時宣布成立。同時,“‘十三五’腦血管疾病專病隊列研究”也正式啟動。對王擁軍而言,疾病診治需要由治療轉向預防,這是醫學革命的大勢所趨,而精準醫學的發展將基于組學、大數據和影像進行個體化定制化醫療服務,在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診治中發揮巨大作用。
王擁軍表示,通過建立腦血管病精準醫學隊列、開展相關腦血管病發病和預后的組學研究、腦血管病藥物基因組研究及腦血管大數據研究,量身定制出適合我國國情和患者群體的精準化預防、診斷及治療模式。“我的任務是帶領團隊建立國家腦血管病10萬人的研究隊列,目前這項任務已進展到一半;此外,我們設計了12個改變臨床證據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這些試驗的研究量、速度和規模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秉承著“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管理理念,王擁軍帶領著50多人的團隊砥礪前行。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團隊效率與專業性的提升。
17年前,滿懷熱情和自信的王擁軍回到祖國,如今他依舊對這一選擇無怨無悔并深感自豪。在這個國家對于科研高度重視、“健康中國”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的黃金時期,王擁軍也將一如既往,為我國醫學事業飛躍發展、人民的健康貢獻他最大的力量。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科研 神經病 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