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長沙窯執壺上的胡人樂舞形象

2017年06月22日 16:39 | 作者:劉東 | 來源:收藏快報
分享到: 


長沙窯興盛于唐代中晚期,衰落于五代時期,是我國唐代最富盛名的瓷窯之一。尤其是長沙窯的釉下彩繪裝飾技術的普遍使用,開中國彩瓷之先河。除此之外,長沙窯模印貼花技術的廣泛使用,也是它的另一大特色和亮點。下面就來介紹安徽博物院展廳里陳列的一件唐代長沙窯貼塑人物紋執壺。

這件貼塑人物紋執壺,高23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11.7厘米,1965年11月安徽省宿縣臨渙集(今濉溪縣臨渙鎮)王氏墓出土。執壺呈喇叭口,八棱形短流,曲柄,雙系,平底。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偏黃,釉面玻化程度較高,略有細小的開片紋理。執壺腹部涂三塊橢圓形釉下褐彩斑,褐色彩斑處對應貼塑三個人物紋圖案。

胡人吹橫笛貼塑紋樣_b

胡旋舞貼塑紋樣_b

長沙窯貼塑胡人樂舞紋執壺(這一面圖案為胡人擊串板貼塑紋樣)_b


執壺又名“注子”“注壺”,是唐代以后流行的一種酒具。關于執壺的起源,有一條重要的唐代文獻——李匡乂《資暇集》記載:“注子偏提,元和初,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雖數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無遺滴。居無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太和九年后,中貴人惡其名同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目之曰‘偏提’。”也就是說唐代元和(806—820)初年,飲酒用具依然是“樽杓”;此后不久,有蓋、有嘴(流)、有柄的新式酒具注子出現;而太和九年(835)又發生了一場“甘露之變”,此后大臣們因為厭惡注子之名與發起這次變亂的鄭注之名同音,因而將注子去掉橫柄,改成系,并更名曰“偏提”。由此可知,執壺最早出現于唐代元和年間,最初應該是橫柄式的執壺,太和九年后改為曲柄式的執壺。長沙窯興盛于唐中晚期,正是執壺出現后最流行的時期,所以出土長沙窯執壺數量非常多。

長沙窯貼塑裝飾,采用的是模印貼花技術,其做法為先制成刻劃好紋樣的印模,再貼于瓷坯的相應位置,后施釉入窯燒成。用模印貼花代替刻劃花技術,不僅省去了在每件瓷器上雕刻所費的繁復勞動,提高了勞動效率,同時以標準化的模壓成型,也提高了瓷器裝飾的質量,可謂是制瓷史上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這應該也是長沙窯瓷器產量大、質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細觀這件執壺上的三個貼塑人物紋飾,基本能看清他們的表情、服飾和動作。三人均為胡人模樣,高鼻、深目、大胡子,頭戴花帽,身著胡服。三人皆單足而立,一人手擊串板(圖1),一人吹奏橫笛(圖2),還有一位雙手合于頭上,單足腳尖點地,作旋轉姿態(圖3)。“回裾轉袖若飛雪,左鋋右鋋生旋風”,這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詩名,其描寫的正是胡人跳的這種“胡旋舞”。顧名思義,這種舞最大的特點在于一個“旋”字,即通過單足點地旋轉,展現人體曲線變化,給人以動勢和力度之美感。

這件長沙窯執壺上的三個貼塑人物,不僅在跳著胡旋舞,同時還有兩人一邊跳舞,一邊演奏著樂器(擊串板和吹橫笛),是對唐代胡人樂舞表演的真實反映,為今人保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圖像資料。



編輯:楊嵐

關鍵詞:窯執壺 長沙窯執壺 胡人樂舞形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