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心瓣狹窄關閉不全? 換個“中國心瓣”
不需開胸與體外循環,切口只有3厘米,就可以直接植入瓣膜
心臟是世界上最有效最長壽的發動機,用上七八十年甚至超過百年不在話下。不過日久時長,它的最后出口——主動脈瓣往往“壞了”“堵了”。醫學統計發現,我國共有200萬以上主動脈瓣狹窄、關閉不全患者,更嚴峻的是,2/3的患者只能保守治療“耗著”,因為無法耐受開胸置換瓣膜的大出血、高并發癥風險,只能長期忍受胸悶胸痛、憋氣,臥床,眼睜睜看著生機一點點被奪走。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院成功實施華南首例經心尖主動脈瓣置換術,不用開刀、不用心臟停跳,76歲女性患者換下壞掉的瓣膜,重獲新生。更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的手術裝置系統并非進口,而是國產研發、獲國際領先知識產權的。記者為您揭開心瓣狹窄、關閉不全的全球唯一微創解決方案的秘密。
困境:
得了這病 2/3患者只能耗著
“中國是心臟瓣膜疾病高發國家,有200萬以上患者,每年需要手術的患者在20萬~30萬。”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外成人一區主任、心臟微創專業的學科帶頭人郭惠明說,這些患者,心臟主動脈瓣膜或狹窄或關閉不全,病變導致他們只要一活動,就會出現胸痛、胸悶,因氣促、憋氣而總是覺得“不夠氣”,很多人只能臥床,嚴重者甚至喪命。
郭惠明形象地比喻說,這是因為,主動脈瓣是心臟最后出口,一旦狹窄、關閉不全,等于心系“下水道堵”,血流返流,往回走的血多了,不斷沖刷心臟,容易引起心臟負荷增大,引發心臟擴張,從而心臟功能衰退、下降。
如此嚴重的病,國際醫學界傳統解決方案,是傳統手術置換心臟瓣膜,也就是要開胸,切開心臟,進行體外循環后讓心臟停跳,切除原瓣膜,置換新瓣膜。這樣的術式已有幾十年經驗,成功率也高。
不過,嚴峻的事實是,真正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卻不到1/3,中國每年有15萬~20萬患者失去手術機會。
專家指出,因為傳統手術需要在頸下胸部開30厘米大切口,醫生手工更換瓣膜,手術長達3~4小時,病人需要忍受巨大創痛和失血。尤其是此病多發的高齡老人,本身體質差,心、肺、腦、肝、腎狀況不好,開胸術并發癥多,死亡率高。
華南首例:
高齡老人微創置換心瓣
6月27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傳來好消息:該院攻克微創難關,成功實施華南首例經心尖主動脈瓣置換術,不用開刀、不用心臟停跳,76歲高齡女性患者換下壞掉的瓣膜,重獲新生。
患者陳婆婆,檢查出高血壓病史3年,血管擴張、硬化,患重度主動脈瓣反流、中度二尖瓣反流,特別氣喘,路都走不穩,因此長期臥床,盡管如此,她的心功能一查也只有最差的四級了,而且合并腎病、腎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如果不換主動脈瓣,幾乎無法自主呼吸的陳婆婆,分分鐘挨不住。
幸運的是,陳婆婆轉院到省醫,正碰上中國首個原創并擁有國際領先知識產權的介入心臟瓣膜,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審批上市,并在國內臨床應用,而省醫,正是這一目前全球唯一能有效微創治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狹窄的實施單位。
郭惠明帶領省醫多學科(MDT)團隊,沒有開胸,也不用體外循環幫助,只是在陳婆婆的左前胸開了一個約3厘米的小切口,送入導管,切開心包,在心尖上縫一個“荷包”,管狀輸送系統到位,記憶合金做的新瓣撐開,直接植入瓣膜,導管收回時在“荷包”上打個結,成功!整個手術過程才1小時,幾乎沒有出血。
揭秘:
“中國心瓣”功能強大
年輕人發現心瓣問題,還可考慮開胸修復,但90%以上的老年患者無法修復,只能置換,偏偏老年人又“扛不住”開胸置換。郭惠明指出,近年來,國內外醫學界、科研界一直在探索如何減少心瓣病患者痛苦,減低手術創傷。事實上,歐洲醫學界有所突破了。他們研發一種心臟瓣膜微創技術產品,可針對心臟瓣膜狹窄有鈣化點,以鈣化點為支撐,將人工生物心臟瓣膜“掛住”,從而置換。不過,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郭惠明指出,打個比喻,如果說把病人心臟瓣膜狹窄和關閉不全各分一半的話,歐洲的方案只能治療50%,不能覆蓋另外50%。
相比較之下,此次華南首例,可謂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瓣膜疾病治療技術,而且功能最大的,是“中國心瓣”。經心尖主動脈瓣置換“中國心瓣”,目前在我國僅三家醫院掌握并成功應用,而省醫心外科創下華南首例。
據了解,我國醫技企業研發的介入人工生物心臟瓣膜產品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上市,成為中國首個原創并擁有國際領先知識產權的介入心臟瓣膜,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有效微創治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狹窄的解決方案。
郭惠明揭開這一國產介入人工生物心臟瓣膜的面紗。全套系統由自膨脹介入瓣膜、經心尖介入器、瓣膜裝載件組成,適用于不適合進行外科手術的自體主動脈瓣病變患者,包括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患者。(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張玲玲、靳婷)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心瓣狹窄 心臟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