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為何看不上國內期刊

2017年07月14日 14:29 | 作者:吳月輝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最近,一篇與青蒿素有關的紀念文章讓那段歷史再次進入人們視野。1977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幾家單位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今年是這篇論文發表的第四十個年頭,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通報》主編高褔日前撰寫發表了一篇題為《寫在青蒿素論文發表40周年》的文章以資紀念。

u=4208680269,427015914&fm=214&gp=0

紀念的同時,這篇文章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把我們自己的期刊做大做強。“當前,已經到了用我們自己的科技期刊引導我國研究方向的時候,我們期待更多中國科學家的原創性科研成果,能夠發表在《科學通報》等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學術期刊上。”

近年來,中國自然科學各個領域論文發表數量、總被引用篇次和高被引論文的數量接連不斷屢創新高。但是,這其中大部分高被引論文卻都是在海外科技期刊上發表的,鮮有在國內科技期刊上刊載。

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與國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國內大部分科技期刊無論從質量方面還是影響力方面確實還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由于目前國內科研評價體系導向存在一些偏頗,使得大家對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過度膜拜。但無論哪種原因,背后隱藏的一個重要病灶還是我們的科研人員缺乏科技文化自信。

首先,認為“只有在國外知名SCI科技期刊上發表的科研成果才是高水平的成果”,說到底這其實是科研人員對自己的科研成果還不夠自信。

在當前評價體系下,刊物級別和刊物的影響因子多少的確比較重要,但這些只是參考數據,并不應當被過分看重,更不應當被認為是衡量科研成就的唯一標準。

回到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那篇論文,當時《科學通報》并沒有進入到SCI,但其學術成果還是為國際學術界所看到和承認。由此可見,同行評價還是主要以工作本身的貢獻來衡量的,真正好的科研成果是不會被輕易埋沒的。

還有就是,認為“國內期刊就是不行,就是辦不好,也肯定發表不了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這是科研人員對我們的科技期刊不夠有信心。

事實上,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當前看,國內還是有不少高質量的科技期刊和好的辦刊經驗。

高褔在文章中也舉例說,除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證明、雜交水稻育種、新型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等我國科學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都是首先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些都有力證明了國內期刊一樣可以發表領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諾貝爾獎桂冠的科研成果。

所以,我們的科研人員沒必要妄自菲薄,反而更應該堅定信心去支持國內科技期刊的發展,讓更多優秀科研成果優先在我們的期刊上發表。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也有利于我們掌握國際科技創新的話語權。

當然,國內科技期刊也得苦練“內功”、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同時國家相關部門也要給予政策支持,加快推動現有科技評價體制的改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期刊 科技 國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