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精釀啤酒也要用“標準”管起來
近年來,精釀啤酒銷售火爆,許多主流啤酒廠紛紛改造傳統生產線,打出自己的精釀品牌。從行業發展來看,精釀啤酒依然面臨著行業標準缺失,基礎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專家表示,精釀啤酒企業應該在產品的質量上多下功夫,才能生產出品質過硬、被市場認可的產品
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湖北路17號的光影俱樂部,有一個精釀啤酒吧,每天吸引著眾多消費者前去嘗鮮。近年來,精釀啤酒吧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年輕消費者對精釀啤酒有著巨大的消費熱情。
“行業內不會用形容詞來稱呼一種啤酒,因此這種啤酒的專業叫法應該是‘工坊啤酒’,這是一種小規模手工啤酒,體現出個性化、特色化的產品特性。”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雖然這種工坊啤酒發展很快,但目前只占整個啤酒總消費量的0.1%,還不能算是進入到了精釀啤酒時代。
“但啤酒個性化時代確實到來了。”何勇認為,“工坊啤酒是在當前追求個性化和碎片化的消費趨勢下應運而生的,是產品細分化的一種市場表現。”
進口啤酒連續數年大幅增長,就是這種個性化時代來臨的體現。數據顯示,從2012年開始,進口啤酒每年的增長比例都達到了50%以上。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進口啤酒增長的幅度會迅速降低,在整個啤酒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不會高于5%。
面對個性化時代來臨的趨勢,國內主流啤酒企業青島、燕京、珠江等紛紛試水轉型,投資精釀產品生產線。有的企業開始改造傳統生產線,實行小型化生產,目前特色啤酒已成為不少企業的新增長點。比如,青島啤酒的“IPA”“白啤”“皮爾森”,華潤雪花的“臉譜”,燕京啤酒的原漿白啤,珠江啤酒的雪堡精釀系列等。
“精釀牌”打得山響,甚至進口啤酒也都被歸于精釀啤酒范疇。其實,進口啤酒中有精釀啤酒產品,但更多只是工業化啤酒產品。在美國,精釀啤酒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年產量不得高于600萬桶,精釀啤酒廠必須擁有75%以上股權,無論是產量限制還是股權分配規定,這些都是為了保證精釀啤酒盡量少地受到市場和工業啤酒廠的影響。
精釀啤酒在被泛化的同時,也出現了魚龍混雜的跡象。特別是現場釀造的啤酒坊,更是良莠不齊。“工坊啤酒屬于新生事物,目前還沒有標準,沒有規范化的生產流程,也沒有生產許可證,這使得這些啤酒工坊在工藝把控、菌群控制等基礎質量上參差不齊。”何勇告訴記者,有的工坊啤酒有從事啤酒工作多年的專家在把控,這在質量上會有保證。但有的工坊啤酒因從業人員專業性不夠,基礎質量很難保證。
針對這些問題,何勇告訴記者,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將在近期啟動“工坊啤酒”標準化制定。“預計7月中旬將在廣州啟動工坊啤酒標準起草,參加起草的人員一半以上是工坊啤酒的從業者,還有大企業、科研院校等單位的專家。”何勇認為,產品標準是第一位的,沒有標準其他規范性都無從談起。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無論標準何時制定出來,只能起到基本的規范作用,最重要的還是產品本身是否被市場認可。無論是精釀啤酒品牌,還是工業啤酒的精釀啤酒產品,產品才是核心。如果一味制造話題,卻不在口感和品質上下功夫,精釀啤酒恐怕只會是曇花一現的市場泡沫。(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啤酒 精釀 標準 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