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網約車合法一周年,改革還需進行到底
光明網評論員:7月20日是南京網約車新政實施的第一天,不少市民發現,打車的確不容易。根據官方的數據,602輛已取得運輸證,加上新審核通過的200輛和之前500輛巡游出租車轉為網約車的車輛,共有1300余輛正規網約車在南京上路營運。但和此前的高峰期相比,網約車數量已經大為縮水。而存量車提交預審截止日期為7月19日24時,也讓人直呼有點意外。
由于對車輛的準入門檻設置頗高,南京網約車新政所可能帶來的“打車難”局面,此前媒體的報道其實早就已有“預警”。而事實上,網約車地方新政實施后,打車變得更難而不是更容易,幾乎成為每個地方的常態。南京網約車新政所給民眾出行帶來的影響,不過是一個縮影。置于網約車合法化即將一周年的背景下,這樣一種局面無疑讓人感慨頗多。
2016年7月28日,交通部、公安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宣告網約車的合法化。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法律層面為網約車“正名”的國家,也由此讓社會對包括網約車在內的新經濟、分享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無限遐想。
的確,作為一種市場自發創新模式的網約車先行先試,并受到管理規定的放行,大大激發了“榜樣的力量”和市場創新的活力。網約車誕生以來,包括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諸多在內的新經濟模式,都蓬勃生長,甚至有人認為,“共享”概念已變得無處不在。然而,這些創新事物所遭遇的“成長的煩惱”同樣不少。即如南京網約車新政第一天所展示的“打車難”場景,即便網約車合法了,在地方如何落地,是否能夠真正給民眾帶來出行便利,卻依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如在一些城市,“打車難打車貴”與“黑車”現象重回市場,一些地方的網約車司機被種種幾近苛刻的“考題”阻擋在從業門檻之外,一些地方的網約車依然還面臨著被“釣魚執法”的風險;而看似紅火的共享單車,最近也被曝難以進入三四線城市……
以網約車為代表的一批新經濟形態的出現,重新定義了社會的需求與滿足方式,也同時不可避免與既有的社會管理體系產生摩擦甚至是沖突。如何處理好這種摩擦,網約車的合法化,顯然彰顯了一種積極的開放態度和管理價值的示范,但這卻并非是全部。網約車新政為地方政策制定留下了口子,目的是為了體現因地制宜,這種放權初衷值得肯定。只是從現實情況看,不少地方政策并沒有讓出行更便利起來,甚至背離了頂層設計的初衷,這是否還是值得向往的落地與執行?這樣一種管理取向,又是否能夠對其它領域的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示范?
網約車合法化后,基于多數地方新政的“尺度”,有人形象的說,網約車的“打怪”之旅才剛剛開始。比如,依照現有政策,網約車企業必須在每個地方獲得牌照。而一周年之際,在全國近3000個縣市中,向網約車企業頒發牌照的只占到一小部分。依照這一速度,“合法化”的落地過程之漫長可以想見。
各種共享模式絕非完美,更不能自許新事物就有逃避規范管理的借口。這恰恰是政府部門有形之手需要發揮的地方。但,如何進行有效監管,又將新經濟的發展規律和民眾的利益做恰當平衡,卻考驗著管理的智慧與耐心。這方面,其實并不缺乏“指導原則”,譬如,6月21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分享經濟健康發展,提出“包容審慎”原則,再譬如,這個月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再次強調,要“創新監管模式,推進協同治理”。由此可見,在網約車合法化一周年,分享經濟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網約車合法所傳遞的開放價值還需要被進一步激活,相關的改革也更待進行到底。
編輯:梁霄
關鍵詞:網約車 合法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