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IMF何以看好中國經濟?
上半年的中國經濟成績單不錯,達到了6.9%。這一經濟增速意味著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依然是績優股——因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開行(ADB)、世界銀行(WBG)、普華永道等多家國際機構今年相繼發布的經濟預測報告都對中國經濟存樂觀預期。
尤其IMF,年內第三次上調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此前,IMF先后在4月和6月兩次上調中國經濟的預期。7月24日,IMF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6.7%和6.4%。
就在同一天,IMF總裁拉加德更發出驚人之語,如果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保持強勁,組織可能在10年內將總部設于中國。由于IMF的總部應該設在最大經濟體成員國(目前在美國),拉加德的潛臺詞則是,中國在未來10年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IMF等國際組織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預期,并非是給中國“加油”或“給顆糖吃”,而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表現良好。在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是穩增長和調結構雙向而進且表現良好的國家。6.9%的經濟增速,維持了“中高速增長”的“高速區間”,穩增長的目標一直未脫序;調結構從新常態定位到供給側改革的逐步深化,在逐漸消除危機時代積累的結構性沉疴痼疾,為新經濟周期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供給側改革的“五大任務”還在進行時,但是改革成效初顯。更甚者,中國經濟已經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特別是外部風險因素傳導下的市場動蕩不安。直接的表現是,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幣匯率改革也在國際化和市場化兩端取得成效,人民幣匯率逐漸回穩,避免了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資本市場經過嚴監管,也消除了攪擾市場的諸多不安定因素。
剛剛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則直指金融領域的諸多亂象,明確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指明了金融脫虛向實的方向。讓“僵尸”企業退市、消化存量地方債和減少新增債務,遏制非理性對外投資和穩定樓市并建立長效機制,成為政策面的重點指向。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是系統性和全方位的,中央表現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對外,中國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這和逆全球化的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而且中國引領的全球化有實質性的內容,既有亞投行這個新的全球金融機制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提供大規模基礎設施基金,更有“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提供產能和資金。因而,中國引領的新型全球化,為新經濟周期的全球市場提供了新動力和新方案。
相比之下,特朗普雖然繼承了奧巴馬時代量化寬松刺激下的美國經濟復蘇的成果。但是,美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也是很明顯的,最直接的就是要讓美國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加息縮表齊步走。但是“雙箭齊發”的貨幣政策正常化,又受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制約。譬如,由于核心通脹率較為低迷,美聯儲主席耶倫對于加息重回謹慎姿態。美聯儲加息對外部市場的影響以及外部市場對美國市場的反作用,也是耶倫必須考慮的風險因素。
雖然年內影響美國加息縮表的“黑天鵝”減少了,但是美國國內的“灰犀牛”或會莽撞沖擊美國經濟的復蘇進程。一是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至今未能得以有效實施,其減稅計劃和大規模基礎建設計劃還在紙面上;二是特朗普深陷“通俄門”不能自拔,眾議院剛剛通過嚴苛的對俄新制裁,而且限制了特朗普改善對俄關系的可能;三是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引發全球嗆聲,其堅持雙邊貿易重新談判的策略對多邊主義造成了困擾,這反過來也會影響特朗普的執政能力。
安倍政府也陷入政治丑聞,“安倍經濟學”推進的改革可能會中斷,這對好轉但缺乏后勁的日本市場不是好消息。
歐盟和英國的“離婚官司”正在開打,這對歐盟和英國的經濟復蘇帶來了麻煩。歐洲還必須面對越來越多的恐怖主義滋擾,歐洲要重回危機之前的經濟地位,也不大可能。
像IMF這樣的國際組織,對于新經濟周期的主要經濟體表現看得更清晰,看好中國一點都不令人驚奇。(張敬偉)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經濟 中國 i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