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7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紅色記憶>革命先烈 革命先烈
雪泥鴻爪憶“一曼”
新華社成都7月14日電題:雪泥鴻爪憶“一曼”
新華社記者陳曦、曾濤
4月,春意盎然。四川宜賓市白花鎮,川南丘陵。從一曼村伯陽嘴拾階而上,山坡上盛開著油菜花。身邊的村干部遙指前方:“這里便是趙一曼的故居。”
此時,黑龍江省哈爾濱下轄的尚志市,冰雪正在融化。
從蜀地金沙到白山黑水,兩片遠隔千山萬水之地因為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有了千絲萬縷的關聯。尋訪英雄足跡,記者試圖通過親人的回憶,鄉友的敘述,去還原一個真實的趙一曼。
孫女眼中的英雄奶奶
每年清明,趙一曼的孫女陳紅都和家人一起到四川宜賓翠屏山趙一曼雕塑前祭掃。
1958年,陳紅出生于北京,之后來到四川與姨奶奶一起生活。趙一曼這個名字對于年幼的陳紅來說還很陌生。直到第一次去趙一曼紀念館時才把這個名字和“奶奶”聯系起來。
在紀念館里,革命、犧牲、鮮血最后凝結成墻上的鉛字,后人讀著,敬仰、崇敬的情感多一些,但對于陳紅來說,這又意味著什么?
“紀念館剛建成時,姨奶奶帶著我去,說紀念館里的英雄是我奶奶,我還懵懵懂懂的,覺得和自己聯系不上。”陳紅說,“到了高中入團儀式時去紀念館,身邊的同學都會羨慕地說,那是你奶奶啊。”
盡管未曾謀面,但趙一曼毫無疑問是對陳紅一生影響最大的人。小時候陳紅愛哭,一哭,最常聽的就是,“你要像你奶奶一樣堅強。”
2005年,陳紅跟著電視臺拍攝趙一曼的紀錄片。沿著奶奶的足跡,從宜賓、重慶、武漢、宜昌、上海再到東北,走了3個月。“第一次去沈陽的時候,茫茫大雪,睫毛都結了冰。我想,奶奶那時候有肺病,卻堅持在天寒地凍中革命。被日本人抓到的時候,大腿中彈,棉褲上又是血又是冰,但直到犧牲她都沒有一絲怯懦,就義前還要來紙筆寫下遺書。”
這封160多字的遺書是趙一曼在行刑前寫給自己的兒子、陳紅的父親陳掖賢(寧兒)的。多年過去,陳掖賢又把這封遺書交給陳紅。時間讓紙張泛黃變脆,可筆跡依然清晰。
白花鎮的“端女兒”
宜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金沙江和岷江在此合流匯入長江。這里是趙一曼成長之地。
柴刀砍斷裹腳布、藿麻攆走媒婆,這樣的故事在白花鎮傳頌至今。趙一曼的父親李鴻緒(趙一曼原名李坤泰)曾說她“端女兒(趙一曼乳名)乃剛烈之女也。”
1951年,電影《趙一曼》公映,這部新中國最早拍攝的電影之一,風靡全國。然而觀眾在感動之余,對“趙一曼”的真實身份卻無從知曉。
劇作家于敏在寫《趙一曼》的劇本時連趙一曼的照片也沒見過。不得已尋求“第三手材料”——來自抗聯女戰士、后來擔任過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的李敏。她向于敏憶述抗聯戰士怎樣行軍,怎樣宿營,怎樣在山里染布縫軍衣,怎樣在冰天雪地中找食物、吃烏拉草皮,這構成了于敏筆下趙一曼的戰斗場景。
直到電影上映數年后,趙一曼的真實經歷和身份才逐漸被還原。
原來幼時的玩伴“端女兒”就是人人敬仰的女中豪杰、民族英雄趙一曼!當村民們把“端女兒”和趙一曼對上號的時候,心里止不住地惋惜。
“一曼精神”薪火相傳
作為一名地方黨史工作者,胡登元從1982年開始研究趙一曼。為了最真實地還原趙一曼的事跡,他不放過任何一點線索,但凡有點蛛絲馬跡,就開始去找,奔波于全國各地。
“我們研究趙一曼,就是為了讓大眾了解英雄,傳承英雄精神。”地方黨史研究者倪良端說,趙一曼這樣的抗日英雄為了中國革命犧牲,他們應該被世人記住。
所幸這些年對趙一曼的宣傳越來越重視。家鄉的紀念館得到修繕,各地組織紀念活動。館長陳懷忠說,現在越來越多人來瞻仰趙一曼故居,推著輪椅的老人、聾啞學校的學生、幼兒園小孩,還有日本老兵專程到趙一曼雕像前鞠躬謝罪。
“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忘記歷史。我們的英雄,都應該被大家了解。”陳紅說,她現在退休了,有更多時間去做宣傳,傳承紅色基因,讓更多的青少年接受紅色傳統文化熏陶。
伯陽嘴有十棵楨楠,歷經百年風吹,樹高且直,像英雄的脊梁。如今趙一曼紀念館外有一座茶館,樹蔭下,后人坐著喝茶乘涼。前來瞻仰趙一曼的老百姓在此休憩。“看到現在老百姓都安居樂業,趙一曼也一定會欣慰的。”陳懷忠說。(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雪泥鴻爪憶“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