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事業發展紀實

2017年08月03日 14:17 | 作者:張志華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分享到: 

譚仕俊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文物管理部門,今年他該退休了。“我一輩子從事文化工作,見證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事業的飛速發展和巨大變化,我這輩子的工作非常有意義。”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文博事業發展座談會上,譚士俊動情地發出如是感慨。

70年前,內蒙古沒有一座博物館,全區只有5人組成的文物工作組。如今,全區有200余座博物館、100多萬件藏品并建立起三級文物保護行政管理機構。

70年,時間是如椽巨筆,書寫著內蒙古自治區70年文化建設發展的精彩篇章。

資料記載,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初期全區文化事業費1.2萬元,改革開放初期增加到742萬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對文化事業投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十二五”時期全區文化文物事業財政撥款共計111.46億元。

70年,時間拉開了大幕,講述祖國北疆文化風景線上的內蒙古故事。

如今,內蒙古自治區文化事業投入持續增長、文化藝術創作繁榮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有序開展、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亮麗內蒙古的一張閃亮名片。

公共文化服務升級:增強老百姓文化獲得感

蘇和是達茂旗滿都拉鎮一名牧民,小時候要看演出就得等烏蘭牧騎來鎮里,現在他躺在沙發上,隨時都可以用手機在屋后的“小盒子”里下載最新大片。

“3年來,我不用出門就可以學習最新的畜牧知識,通信桿上的‘小盒子’,可真是咱牧民的‘加油站’”蘇和嘴里智庫一樣的“小盒子”是“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項目的移動數字“加油站”。3年來,全區已經在10個盟市中的28個偏遠旗縣建起810個移動數字加油站,這項工程打通了邊境地區群眾接受數字文化資源的“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內蒙古深入推進公共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讓農牧民真真切切共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在文化民生領域“做加法”,按照標準化、均等化的目標,提高服務效能,呼應并滿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讓“盲村”耳聰目明。5年來,嘎查村文化資源共享工程與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基層點1.12萬個,服務人口突破100萬人次,廣播電視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品牌文化惠民活動形成“全覆蓋”。目前,全區共有93支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每年惠民演出1.2萬余場,其中下基層開展惠民演出超過7000場。每年導向性、示范性文化活動1000多項,參與人數近3000萬人次。全區已經形成了“惠民演出全覆蓋”“百團千場下基層”“草原音樂周末”“草原戲劇演出月”“四季內蒙古舞蹈季”等系列惠民品牌演出。

保障“免費開放”不差錢。中央及自治區各級財政年均投入約1億元的“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年均投入近6300萬元的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年均投入約1.3億元的農村文化建設項目的實施,為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供了資金保障。

外省文化部門來內蒙古考察公共文化建設不禁贊譽:“內蒙古東西跨度2400公里,能把公共文化服務做得這么好,真是了不起。”

截止2016年底,全區累計投入2.255億元已經建成草原書屋1.12萬個,實現了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草原書屋的建設目標;全區建有縣級以上圖書館117個,嘎查村文化室10576個,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實用便捷的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形成。

這一個個數字,代表著內蒙古人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農牧民獲得感不斷增加的最好注解。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經形成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讓農牧民享受更好的文化服務,內蒙古有更多的想法。在內蒙古“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中,已經將“互聯網+公共文化”、實施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建設工程等列入其中。一個老百姓可期待的,內容豐富、技術先進、覆蓋城鄉、傳播快捷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正在形成完善中。

民族文化保護:讓“文化DNA”永續傳承

上世紀七十年代,內蒙古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呼和浩特市郊大窯村南山發現了距今50萬年之前的舊石器制造場,填補了內蒙古舊石器時代的空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考古人員在陰山地區發現古代巖畫,打破了內蒙古無巖畫的舊論,在中國及世界巖畫界為內蒙古贏得了聲譽。2012年6月,在俄羅斯圣彼得堡,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致同意將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元上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內蒙古實現了世界遺產零的突破。

每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都刷新著世人對內蒙古的文化認知。保護傳承好民族文化,推進民族文化品牌提質創新,為建設民族文化強區增添軟實力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內蒙古自治區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蒙元文化、紅山文化、河套文化、契丹文化等文化形態熔鑄了內蒙古118萬平方公里特有的精神價值。保護好民族文化的血脈,保護好人民的精神家園,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對于草原文化發展的新理念字字鏗鏘:“我們一定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創新發展草原文化,為中華文化增添瑰麗色彩。”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讓民族傳統文化在保護傳承中“活”起來,最終火起來,內蒙古加快了腳步:

經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即將頒布實施。條例中設立了13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千校萬戶”計劃,實施了瀕危項目搶救性保護“雙百工程”,對70多個項目的實踐過程與207位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

啟動實施文化藝術長廊建設計劃重點項目。項目共立項確定了漫瀚調、民族音樂、曲藝等13類70多個項目。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藝術作品及個人共獲得國內外各類獎項160多項。

對外交流和國際合作不斷加強,與蒙古國建立了交流協作機制,為中蒙聯合申報、保護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啟動了蒙醫藥中蒙聯合申遺工作。

截至2016年底,全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古跡2.1萬余處,全區共登記國有可移動文物總數約為112萬件套,居全國第六位。

如今,內蒙古創新和探索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活化文化遺產的新路子,建立文物登錄制度,全方位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新模式。內蒙古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已經呈現出更加嶄新的格局和氣象。

文化體制改革:創新的“鑰匙”打開發展的“鎖”

從小文化到大文化,從辦文化到管文化,文化體制改革抓住了各種文化問題的牛鼻子。

2014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印發了《關于設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和單位的通知》,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大幕就此拉開。近3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確立了改革綜合試點地區、媒體融合發展試點、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文化體制改革激發了草原文化創新發展的活力,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為文化強區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3年來,改革向縱深方向推進,成效顯著。

內蒙古自治區確定鄂爾多斯市、烏海市2個改革綜合試點地區,內蒙古日報社為媒體融合發展試點,通遼市科爾沁區等5地為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等9個單位為“文博圖”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除“文博圖”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繼續開展試點外,其余試點都將進入全面復制推廣階段,經過3年的試點,這片“試驗區”已經碩果累累。

2015年,鄂爾多斯市成立了市旗兩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委員會,這一創舉引來其他盟市矚目。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將文化旅游統籌管理和發展的一次嘗試,鄂爾多斯市兩年累計投入4億元,扶持了300多家企業和項目,帶動200多億民營資本投資文化旅游產業,“弱部門”變成“強推手”。

包頭市美術館,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改革后,美術館組建理事會,首先對館內現有的20多項規章制度提出了改進意見,有效解決公益服務的公平和效率問題。

在政府不斷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同時,參與改革的各部門和單位都在嘗試用創新的鑰匙打開改革這把鎖。

政府購買文化服務,實現了從花錢“養人”向“養事”的轉變,財政資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2015年以來,自治區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的公共文化服務包括公益性文化產品創作、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公共文體活動組織與承辦等5大類、33個項目。截至去年年底,全區共有11個盟市18個旗縣制定出臺實施意見或管理辦法,有17個旗縣在財政預算中安排了專項資金。

內蒙古日報社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媒體融合試點,一條新聞經過一次采集在融媒體“中央廚房”被多次生成,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35個媒介多元發布,大大提高了文化傳播率。

在鄂爾多斯日報社,傳統媒體的報人們和22家物流企業的快遞小哥合作,利用報紙發行網絡開展農村牧區物流運輸和快遞配送業務,解決了農村牧區物流快遞“最后一公里”問題。2016年掙了個盆滿缽滿,實現營業額3660萬元。探索多種經營、跨界融合,鄂爾多斯日報社為傳統媒體突圍探索了一條新路。

三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體制改革攻堅破難、碩果累累。改革猶如一只“無形巨手”正在描繪著文化強區建設的精彩畫卷。

文化產業:在跨越發展中迎來“黃金時代”

1950年11月1日,烏蘭浩特人民廣播電臺用蒙漢兩種語言開始播音,標志著內蒙古廣播事業正式起步。

70年磨礪,一朝驚艷。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已經擁有全球最長的廣播電視數字微波干線電路。

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是推動文化強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內蒙古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拓展和延伸文化產業鏈條,構建完善的文化產業體系?內蒙古的成績可圈可點。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以內蒙古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電影集團為核心的四大國有文化企業積極探索文化產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推動文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內蒙古自治區本級設立了4億元規模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截止目前專項資金已經累計安排16億元,支持了158個文化產業項目。

內蒙古實施民族文化強區戰略,壯大市場主體,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優化產業結構為主線,以推動文化融合為著力點,通過挖掘和整合特色文化資源,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文化與旅游融合,增加了旅游景點的“氣質”。內蒙古自治區推動建設成吉思汗陵、響沙灣等60余個重點文化旅游景區,打造了一批知名旅游工藝品品牌和文化旅游演藝精品項目,為文化旅游產品搭建了展覽展示平臺。

文化與科技融合,讓文化產品更加智慧。內蒙古自治區推動鄂爾多斯市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孵化和培育了一批文化科技企業和項目。

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積極搭建政銀合作平臺。內蒙古自治區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推進文化與金融合作的具體實施意見》,近兩年,全區有25家文化企業的27個項目獲得銀行貸款26.7億元。

數字是直觀的:2004年以來,全區文化產業年均增長2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文化產業同期年均增速3個百分點。2016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實現525億元,增速達到20%。

撫今追昔,我們走進2017年,時間已經翻開嶄新的一頁。70年,在歷史的長河里不過是一個瞬間,而這一瞬間蘊含的精彩足以銘刻下內蒙古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坐標。

【點評】

為內蒙古北疆亮麗風景線貢獻精神力量

內蒙古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各民族優秀文化在內蒙古這片118.3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斷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同時又豐富多樣、具有獨特審美情趣的民族文化,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文化進步,是一把衡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尺子,也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70年的文化洗禮,內蒙古自治區正逐步由民族文化大區向民族文化強區邁進,全區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項文化事業也都煥發出勃勃生機,既滿足了全區各族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打造祖國北疆文化繁榮亮麗風景線、守好內蒙古各民族美好精神家園作為文化建設目標和方向,不斷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目前,內蒙古文化建設結出累累碩果,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民族文化傳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在文化發展途徑、發展動力以及文化體制改革等方面探索出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方向和道路,有力地提升了內蒙古文化軟實力。

一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繼承中努力創新發展民族文化,在傳承中不斷深入挖掘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要求有機結合,讓民族文化呈現出勃勃生機,激發出全區各族人民群眾熱愛內蒙古、建設內蒙古的高昂熱情和強勁動力。經過70年的文化建設,內蒙古正在全力建設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凝聚起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一往無前的共同意志,引導著全區各族群眾充分發揮主人翁作用,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貢獻力量。

內蒙古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已深深熔鑄在各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內蒙古文化建設,是70年來文化建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的寶貴經驗,也是站在新的起點上再創輝煌的保證。讓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凝聚起各族人民建設幸福內蒙古、現代化內蒙古的共同意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內蒙古力量!(作者張志華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文化 事業 發展 內蒙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