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圖國企民企·圖
破譯浙江蒼南海洋尋寶圖:厚植藍色優勢 擘畫斑斕前景
中新網溫州8月15日電(見習記者 陳潔)遠眺海天一線,零星船舶與浩渺大海透出幾分“滄海一粟”的禪意;近聞海浪拍岸,海風由內而外地驅走不少暑意。站在浙江省蒼南縣金鄉鎮石砰社區的海邊棧道上,以游客視覺審視這片海,休憩療養或是縱情暢玩,均不失為一個動靜皆宜的好去處。
而在蒼南人的心中,這3783平方公里的廣袤海域所帶來的寶藏不僅于此:由北向南綿延252.1公里的黃金海岸線,像一條珍珠項鏈,串聯起深水港口、金色沙灘,肥沃灘涂……
21世紀是海洋世紀,隨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蒼南深知未來發展的空間在海洋,潛力在海洋。早在2004年蒼南就提出了建設“海洋經濟強縣”的構想,如今立足打造溫州大都市區第一副中心、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基地、浙江山海生態旅游目的地等“五個定位”,一張特色鮮明的海洋“尋寶圖”在蒼南一繪到底。
集聚產業平臺:龍港新城畫龍點睛
鰲江南岸,東海之濱,茫茫灘涂的巨變從30年前開始書寫。龍港——中國第一座農民城,曾經是經濟轉型時期農民自費造城實踐的熱土。
如果說發展平臺建設的滯后性一度桎梏著蒼南海洋經濟的后發崛起,那么這座集聚了中央商務區、產業集聚區、港口經濟區等五大功能區的龍港新城無疑將瓶頸成功破解。
站在龍港新城規劃展示館的樓頂放眼望去,隨處可見大量的建筑施工機械,烈日炎炎下施工氛圍依舊熱火朝天。
據龍港新城招商服務科副科長張揚介紹,龍港新城已完成造地2.08萬畝,一期30平方公里的茫茫灘涂現已化身一片沃土,“南部產業集聚區已落地企業55家,以高新產業為主,正在預對接落地項目11家,產業集聚初具規模。”
一座產港城融合兼具田園風光的都市新城的崛起,也勾勒出“依托龍港新城建設蒼南,乃至浙南閩北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核心。
據悉,龍港新城正高標準推進濱海城市建設,大力發展海洋科技與教育、海洋批發與零售、海洋文化和海洋信息等海洋服務業,積極構筑浙南閩北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大海的綠色饋贈:清潔能源擦亮生態底色
“蒼南豐沛的沿海資源令我們驕傲,也需要我們去深入挖掘。”蒼南縣發改局局長吳錫雕表示,清潔能源也是大海帶給蒼南慷慨的饋贈之一,海上風能、潮汐能、光伏能源如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寶庫,奠定了蒼南建設全國綠色能源示范基地的基礎。
蒼南華潤電廠地處蒼南東南濱海地區,登高俯瞰,120畝的光伏電板整齊碼列在陽光之下,蔚為壯觀。
光伏發電站項目建設負責人蘭鵬告訴記者,整個廠區內共有14萬平方米的光伏發電站,這是蒼南的第一座光伏發電站,也是蒼南縣重點項目之一,“在寸土寸金的蒼南如此大手筆地開設光伏發電站,足以表明我們發展綠色能源的決心。”
據蘭鵬介紹,蒼南每年有著1300多小時的日照數,具備著發展光伏發電的先天優勢,“該光伏發電站預計年平均發電1175萬度,可滿足一萬戶人家一年的用電量。”
記者了解到,除光伏發電外,蒼南科學發展海洋波浪能、海洋潮汐能、海洋風能等海洋能源工業,建設羅家山等風電場,探索海洋風電場、大漁灣潮汐能發電等新能源基地建設,加快形成以蒼南電廠為主體,風力發電、潮汐能等新能源利用為重要補充的能源體系。
升級版“靠海吃海”:濱海旅游斑斕添色
3783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孕育出8個漁業鎮、70個漁業村、20多萬漁業人口。“靠海吃海”,是蒼南這片土地上世代流傳的生存法則。自“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行動以來,越來越多的漁民“上岸”轉業,他們欣喜地發現大海的財富并不僅僅局限于多樣的漁業資源,海岸奇礁、金色沙灘賦予了“靠海吃海”一個嶄新的定義—漁家樂正在此間蔚然成風。
當車子駛出最后一段盤山公路,迎面而來的是陽光、沙灘、海浪,蒼南縣馬站鎮后槽村的海螺度假村便坐落于此,一排木屋別墅臨海而立,頗有一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境。
“過去我們靠出海為生,如今我們以看海為生。”說這話時,后槽村村支書黃大宏滿滿的自豪。
很難想象,這個風光秀麗如世外桃源般的小漁村,一度因交通閉塞、單一的漁業生產方式而陷入貧困,“過去漁業產業收入占到了全村收入的75%,秉承著‘上岸不離海’的理念,28戶村民眾籌1200多萬投資建成了海螺度假村。”黃大宏介紹說。
去年5月,海螺度假村正式對外開放了,以度假村為輻射,帶動該村興起民宿13家,以旅游創收500萬。“現在正逢旺季,床位都要提前一個月預定。”黃大宏表示小漁村的人氣日漸高漲。
海洋經濟興則蒼南興,這是對蒼南最好的寫照。據介紹,去年蒼南全縣海洋經濟總產值198.57億元,其中濱海旅游業產值近70億元。在這方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戰場上,蒼南的表現值得期待。(完)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海洋 蒼南 光伏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