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鄂溫克族:狩獵成往事 擁抱新生活
隔著玻璃,凝視著陳列的獵槍,久久不愿離去……這些年來,在號稱“中國冷極”的內蒙古根河市的最北端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一位又一位鄂溫克族老獵民,走進當地馴鹿文化博物館,緬懷難以割舍的狩獵生活。
數百年前,鄂溫克族人從貝加爾湖流域遷徙到大興安嶺,并長年游獵在密林深處,靠狩獵和飼養馴鹿生活。因此,獵槍之于獵民,好比鋤頭之于農民。2003年,鄂溫克族人響應政府號召,含著熱淚交出獵槍,走出大興安嶺林區,遷到山下的根河市郊。
“閑下來就特別想摸槍。獵槍,成了永恒的記憶。”10歲就開始打獵的鄂溫克族人古革軍說,手癢了,就來博物館仔細瞅瞅,一解相思之苦。
不過,新的生活正向他們招手。在政府引導下,作為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少數民族,鄂溫克族人做起生態旅游的文章。
來到馴鹿部落景區樹林深處,沿木棧道前行,傳來陣陣笑語歡聲,一頭長著巨大鹿角的馴鹿在林中徜徉。操著天南海北口音的游客,一邊喂養馴鹿,一邊照相留念。
身著民族服飾的古革軍,點起熏煙為馴鹿驅趕蚊子,他戲稱自己是“網紅”:牽著馴鹿寶貝,登過北京的劇院舞臺,上過娛樂節目,參加過商演……“日子越來越好。”
一樣迎來好光景的,還有和鄂溫克族并稱為“三少”民族的鄂倫春族和達斡爾族。
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政府向西4公里,一排紅瓦白墻、形似傳統民居“撮羅子”的新建房屋映入眼簾,多布庫爾獵民村到了。村口宣傳欄里的幾張大海報,依稀能看出當年村里獵槍手的英姿。
“那都是歷史見證了。”村支書孟亞靜說,自1996年禁獵以來,當地推動旅游開發,全村69戶155人全部吃上了“旅游飯”:到景區打工,制作手工藝品……村民人均生產性收入從過去不到1000元,提高到目前的7000多元。
更大的希望還在后頭。眼下,家門口的鄂倫春民俗文化旅游景區已初具規模。再過兩年,這里將打造成4A級景區,到時游客會更多、人氣會更旺。
“過去我們靠獵槍過日子,現在靠科技種地奔小康。”走進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阿爾拉鎮馬當淺村,在自家寬敞的院落內,達斡爾族種糧大戶敖敦林說起話來中氣十足。不遠處,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等十多輛大型農業機械一字排開。“一年種地純收入大概20多萬元。”敖敦林說,多虧了這些“寶貝”,家里種了1200多畝地不費力氣,這在過去農忙時節,要幾十個人才忙得過來。
他家老房子墻上,懸掛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位中年漢子,用鞭子趕著一頭耕地的老黃牛。那是上世紀80年代,敖敦林父親耕地的場景。
這些年來,敖敦林帶領村民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村里越來越多人,緊跟他的步伐,走上了科學種田的道路。“現在地里幾乎看不到牛了。”敖敦林的二兒子敖偉華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返鄉種糧。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鄂溫克族 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