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并購無章法存在隱患 “傳統”企業凈利潤大增
并購無章法存在隱患 “傳統”企業凈利潤大增
擴張無度大肆并購存隱患還需效益導向成長有空間
據媒體報道,6年豪擲近39億元并購,讓創業板公司大富科技奪得了“概念王”的稱號。而這次耗資25.4億元收購東莞湘將鑫加碼智能終端結構件更是大手筆。不過,此次重組停牌已達6個月,期間三易重組標的,備受市場質疑,深交所對此發函問詢。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開始,大富科技開啟多元化之路,通過頻頻并購使得業務版圖不斷擴大,也因此集齊了4G概念、物聯網、石墨烯、特斯拉、智能穿戴、虛擬現實、無人駕駛等眾多熱門概念。伴隨著大富科技的擴張,其營業收入持續大幅增長,已由2010年的8.63億元猛升至去年的24.07億元,增長了近3倍。不過,與營業收入增長不相匹配的是,凈利潤大幅波動,如2012年虧損1.91億元,同比劇降202.12%,2014年突然盈利5.36億元,暴增868.11%,2015年又下降82.07%。
企業并購并非不可為,但是要有度,要有鮮明的目的性。大富科技的并購遍地開花,這些并購究竟為什么?為延長產業鏈?為擴張新領域?為增加業績?真的很難說。從實際運行看,這家企業這幾年幾乎把并購指向所有“先進”領域,4G概念、物聯網、石墨烯、特斯拉、智能穿戴、虛擬現實、無人駕駛等等,無所不包。試問,這么多時髦領域,人才儲備夠嗎?市場開發如何進行?產品中試乃至商業化生產效果如何?現在看來,很難說這些并購項目是成功地打開了市場,更不能確定可以帶來經濟效益。資本市場不反對追熱點,不否認擴張,更不排斥多元化之路,但是,還是要以業績為導向,以真實可信的成長性為投資者打開想象空間。否則,就可能是炒作至上,短期牟利為目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并無實際幫助。
“傳統”企業凈利潤大增產業動向需密切關注
時間進入8月末,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年報披露工作已進入倒計時階段。證券時報數據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已有1950家上市公司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績單。其中,凈利潤同比增長的上市公司達到1421家,業績同比下滑的公司為527家,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數量為106家,續虧的公司為115家,還有52家公司的凈利潤是由盈轉虧。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在凈利潤增速最大的前十名榜單當中,有6只個股的凈利潤大幅提升是得益于行業景氣度的提升。例如,建筑材料行業的同力水泥、采掘行業的冀中能源、鋼鐵行業的首鋼股份、有色金屬行業的馳宏鋅鍺及來自化工行業的衛星石化和滄州大化等。上述6只個股的2017年半年報凈利潤增速分別是11484%、6128%、5667%、3148%、3080%和2999%。
凈利潤的增長,應該是上市公司業績改善的最顯著標志。而凈利潤過度增長,如上所述的動輒幾十倍的增長,其實也不太正常。它反映的不外乎幾種狀況:以前的凈利潤太低甚至為負,只要利潤微增就顯示暴漲;可能有外延式的增長,如并購資產等,導致產能大增、利潤暴漲;可能真的由于周期因素、景氣恢復等原因,利潤爆發式增長。或許這幾家公司如此凈利潤的暴漲,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從宏觀層面看,是否可以認定,行業景氣度已經大幅提升、周期性因素已經由消極變為積極?如果真的如此,是否可以說去產能不再是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現在下結論似乎還有點早,根據表現出眾的凈利潤前幾名就下定論也不一定不準確,但應該密切觀察產業動向和新變化。
品牌白酒供應緊價格高喝酒習慣難改助推需求
8月27日晚間,五糧液在深交所公開了2017年半年度報告,收入、利潤雙雙保持增長態勢。2017年上半年,五糧液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56.21億元,和2016年同期132.56億元相比,增幅不到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49.72億元,相較于2016年上半年約為38.87億元,增幅在28%左右。五糧液方面在公告中指出,公司營業收入增長,主要系本報告期酒類產品銷量增加所致;但沒有具體解釋利潤上漲的原因。
中國白酒市場實在是一個謎。都說產能過剩,卻依然稀缺;都說價格偏高,卻依然漲聲一片。有業內人士認為,2017年上半年,由于享受白酒消費升級紅利、自身產品梳理、渠道拓展以及價格上調,所以五糧液利潤大幅增長。從市場層面看,經過一年半左右的調整,五糧液市場價已突破900元大關,969元/瓶的價格已在商超等渠道執行,終端、一批等價格上漲,且市場處于缺貨狀態,邁入了量價齊升的階段。或許,還是一定的稀缺性幫助了品牌白酒,市場供給總顯得有點不足。或許,中國人的飲酒習慣幫了白酒產業的大忙,前些年從媒體到專家,那么賣力氣推廣葡萄酒,現如今,干紅干白葡萄酒市場確實擴大了,但是白酒市場也未見太大萎縮,而高檔宴請還是名貴白酒當家。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乳品企業補貼下降業績跌應加大市場配置資源力度
據媒體報道,三元股份在8月26日公布了2017年中報,公司1-6月實現營業收入30.89億元,同比增長8.36%,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只有3453.19萬元,比上年同期下跌77.57%。特別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63億元,三元股份去年上半年這一數據為2.01億元。根據中報披露的數據,三元股份最主要的子公司——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簡稱“河北三元”),上半年凈利潤為-3744萬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了1.61億元。在去年中報中,三元股份披露公司當期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3億元,同比增長202%,主要原因是子公司河北三元收到河北省乳粉企業發展補貼資金1億元,增加了公司2016年上半年度利潤。而今年由于并沒有該補貼,直接導致河北三元凈利潤告負。
回顧之前的財務數據,不得不說:政府補貼已經成為決定三元股份盈利的關鍵因素。但是,食品飲品類企業,多數涉及民生的基本需求,盈利狀況固然重要,但似乎不應該是唯一考核。但是,持續大金額的補貼,似乎也有違市場公平競爭原則,也是對其他生產商的不公。怎么辦?由于食品飲品原料多涉及農業和畜牧業,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完全用市場法則可能也不是好的選項。但是,可不可以逐漸加大市場化資源配置的力度?比如商業保險,可不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比如,可以加大補貼考核前的“對比性”驗證:同類企業、同行業企業的經營狀況,究竟如何?國內外同類企業,差別究竟有多大?另外,也要考慮到自然條件的具體情況,如遇自然災害,當然可以考慮多給補貼,但常年或豐年,則要少給甚至不給。還是那句話:企業的天職是贏利。如果長期不能賺錢,就對不起企業這兩個字。張健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凈利潤 企業 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