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優秀人才不應是與世隔絕的“書呆子”
9月13日,南京農業大學有學生在網上發帖稱,該校為提高學生考研率,要求校內社團和學生組織在本學期內不得面向大一新生招新引發熱議。很多學生提出質疑,這一規定將影響新生們的課余生活,也將打亂學生社團的正常工作。對此,南農黨委宣傳處一許姓教師回應記者稱,此舉是“為了讓大一新生更好地融入和適應大學生活,更好地完成高中向大學的角色適應和轉換。”(9月14日《北京青年報》)
不少中國式教育體系培養下的學生,早已習慣了一以貫之、一如既往的宏大目標下的個體自由的讓渡,只要高舉一個無比“正確”的“為你好”的名義,在這個巨大的旗幟下,一切的“他物”似乎都是可以被犧牲的,而所有可能影響到這個“宏偉藍圖”的潛在性因素,都將被以防微杜漸和寧枉勿縱的決絕方式所扼殺掩埋。
我們談論過無數次的毛坦廠,我們為之感到無可奈何的高考焦慮癥大軍,我們被迫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往事……這點點滴滴的眾所皆知的種種,仿佛早便已使我們麻木而冷靜了,因之,在面對諸多類似新聞的狂轟濫炸之際,我們對之并未投以過多的關注,畢竟,高考作為一個沉重而現實的客觀存在,是“值得”這般代價的。
但作為一個經歷過十數年應試教育的人,一個對考試指揮棒見怪不怪的社會人,筆者依然被南京農業大學針對社團的舉措所震驚,被那字里行間所體現出的管理者的霸道、任性、主觀與背后操縱他們做出這樣舉動的焦躁所深深觸動,難以釋懷。
誠然,考研是一個不亞于高考的嚴肅話題,它和高考一樣,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著一個人人生的走向和高度。從高校的立場而言,人才之培養與學術高度之構建,理所應當是它孜孜以求、夙夜奮斗的所向。在當今這個激烈競爭達到白熱化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及塑造他們的高校,很自然地承擔起了社會發展和前進的巨大壓力,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在青年最黃金的時間負有督導之責,那么進行監護式管理難道不是無可厚非的嗎?
可問題從來不是這樣簡單的。一個青年之走向社會,他的成長和人格心智的成熟,同樣是在大學所必須予以保障和促進的使命。在經歷了高考的殘酷選拔之后,應試教育所激發出的考試能力,基本已經達到了青年基礎知識所需達到的極限,這個時候,擺在青年面前的重要問題是,如何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格獨立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純粹被分數標簽所定義的“考生”。我認為,這本該是高校和中小學教育的一個關鍵的分水嶺。高校及其考研,不該只是中小學應試教育的簡單延續,更緊迫的是,它是一個青年最終“成人”的“蝶變”階段。
從這個視角看來,南京農業大學的管理者依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他們固執地將中小學管理者對于中高考的線性思維,簡單地套到了大學與大學生的考研問題上,他們天真地以為考研和高考一樣,只是一場純粹的考試游戲。
然而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什么?參加過考研大軍的學生們都很清楚,考研是一場綜合素質的大比拼,它對于所考專業的綜合性、全面性和深度之掌握,是和“劃重點”“背題型”的中高考涇渭分明的,何況考研除筆試外還有面試,我們無法想象,一個連社團都不被允許參加的青年,竟然能夠有足夠的見識、閱歷以及思想境界,能夠被那些大家夢寐以求的高校的招生者認可——畢竟,研究生教育需要的是學術人才,不是考試機器。
衷心希望,高校的管理者們,能夠放下應試教育的慣性思維,嘗試著將自己習慣性的選擇性焦躁放下,而選擇相信社會環境對青年的自然熏陶——溫室里永遠長不出茁壯的大樹,一個優秀的人才,也絕不應是與世隔絕的“書呆子”。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考研 高考 高校 青年 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