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无码色播在线观看,亚洲成av人无码不卡影片一,澳洲精品不打码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近百歲仍騎自行車賣報 113歲抗戰老兵的最后時光

2017年09月17日 13:56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113歲抗戰老兵的最后時光

老兵董濟民經歷“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全過程;近百歲仍騎自行車賣報

董濟民

性別:男

籍貫:河北樂亭

去世時間:9月6日

終年:113歲

去世原因:器官衰竭

生前事跡:經歷從“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到抗戰勝利的全過程

去年初,關愛抗戰老兵組織為董老頒發紀念章,他起身敬禮致謝。圖片來源:新京報

去年初,關愛抗戰老兵組織為董老頒發紀念章,他起身敬禮致謝。圖片來源:新京報

董濟民113歲了。

百歲之后,他每天睡到自然醒,吃完飯,就靠著兩張報紙和固定的3個新聞頻道,打發一天的光陰。

這個吃飯快、耳朵背,奉“莫生氣”為長壽秘訣的“小老頭”,幾乎沒跟家人提起過“那段經歷”。

——那段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14年的“老兵”經歷,及不愿打自己人甘當“逃兵”的經歷。

“可能是不愿回憶,也可能是老得記不清了”。他的兒子董希武說。

9月3日,在一片“堅持”聲中,僅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并一度病危的董濟民,在病床上等來了抗戰勝利72周年。3天后,這位目前已知大陸最年長抗戰老兵,因器官衰竭去世。

董希武不覺得父親是個百歲老人,雖然他“記不起孫輩的名字”了。“他活得平靜、自然,一生沒有追求過什么,死后也沒有未了的心愿。”

百歲賣報人

生命的最后幾年,董濟民幾乎很少出門了。

“他年紀很大了,身邊已經沒有同齡的朋友,所以外面對他也就沒有什么吸引了。”兒子董希武說。

他晚年“幽居”在朝陽一處高樓里,20平米臥室內的物件,能滿足他所有的生活需求。

起床后,喝杯牛奶配一些點心;空閑時間,仔細翻兩張報紙看看;睡前看會兒電視:北京臺看本地新聞,中央一套看國家新聞,中央四套看國際新聞。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有人覺得,董老的晚年算得上“孤獨”。但董希武聊起這些,倒覺得父親是個挺有趣的“小老頭”。

在他眼里,父親像個“孩子”,“只要給他一處舒服的住所,給他做喜歡的飯菜,凡事順著他陪著他,他就能自己過得很好很開心了。”

日子往前數到76歲那年,閑不住的董濟民,找來一輛三輪車,操起了“賣報”的營生。

董希武記得,那段時間,父親每天凌晨三點多出門,趕到郵局拿報紙,然后蹬著車跑到大街上擺攤。“那時報紙幾分錢一份,老爺子每天回來兜里揣著一把鋼镚兒,然后趴桌子上數,從中抽取一部分交給郵局,剩下的存起來。”

家人擔心,幾次勸他歇著,老爺子總利落地跨上車,顯示自己“身體沒問題”。

這個秀水街的“賣報老頭兒”,直到近百歲,還騎著自行車取報、賣報。

據媒體報道,董濟民負擔著一家及老母親養老、治病費用。他平時過得極“摳兒”,但心地特別善良,趕上買報紙的人沒零錢,都會讓人先拿走報紙,第二天再還錢。

“仙氣兒”

董濟民一直“自律”,生活很簡單,有自己的一套“養生法則”。

每天早上,董濟民要睡到自然醒,被人叫醒是件“不太舒服的事”。不過,他醒的時間會隨著季節變化。“太陽升起得晚,他醒得就晚,升得早,醒得也就早。”

對食物,他也有“三不吃”的講究:硬的不吃,涼的不吃,剩的不吃。但這個年過百歲的老人,吃起紅燒肉,卻是“滿心歡喜”。

多次去拜訪的薛剛笑稱,“董老”身上有股“仙氣兒”,精神頭兒非常好。

董濟民個頭不高,清瘦,110歲生日時的照片里,他留著弦月般白凈的一小撮胡須,臉上甚至沒有明顯的皺紋,神色泰然。

薛剛記得,初次見面時,自己還為跟董老留了“同款胡子”得意。沒想到,董老指著他的胡子說,年輕人不要留胡子,顯老。

再次登門,他胡子沒刮,結果老人家再次提起。

每次拜訪,董老總要一一和大家握手,告別時,再一一握一遍。有趣的是,老人家握手時,還會刻意使點勁,然后問道,“你看我是不是還很有勁兒?”

直到離世,董家都沒有請過保姆。他自己打掃臥室,能穿衣走路,拒絕拄拐,偶爾上下樓梯時,也要堅持先自己慢慢挪一段。家人只能在旁伸手護著,一臉無奈。

這位百歲老人,沒有收藏研究或侍弄花草等喜好,甚至連“能惹他生氣的事兒都沒有”。

即便是“文革”期間,他被批斗為“歷史反革命”,遣返回老伴的故鄉河南,一家人在親戚家借一間舊屋,擠在一張床上。

“白天跟著爸媽下地干活,每天吃雜面紅薯,還得挖野菜充饑。”董希武說,無論日子多難,父親從不抱怨,常說要“隨遇而安”。

他對子女也極為包容,連最調皮搗蛋“從父親口袋里偷鋼镚兒”的董希武,也沒能讓父親發火。

如今,“董老”的書桌上還貼著自己寫的幾個字:“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墻上掛著一則《莫生氣》語錄。

“他就是這么個人。”董希武說,父親每日都要念一遍,時間久了,自己也熟知幾句,“別人生氣我不氣,兒孫瑣事隨他去。”

“老兵”和“逃兵”

就是這么個平淡無奇的老人,身上卻背負著一段沉重的家國史。

董濟民幾乎從未主動向家人提起這段經歷,很長一段時間里,那段歷史對董希武來說,一直是個謎。

“小時候不懂,經常問父親以前是干什么的,他總是一句帶過,當兵的。”董希武以為父親不愿提及,直到2014年早春的一天,關愛抗戰老兵組織來訪。

據媒體報道,負責審核老兵身份的志愿者袁健介紹,當時大部分健在的抗戰老兵都是1943年、1944年入伍,“七七事變”后入伍的都很少,更別說“九一八”后就入伍的了。

“老人家走出屋,跟我們一一握手,完全不像個百歲老人。”登門拜訪的組織成員王廣軍回憶。

對于年輕時的抗戰經歷,董老跟其他老兵的侃侃而談不同,只說了大概,但當問及為什么當兵時,老人沉思了一會,然后起身,高聲吟唱《松花江上》。

這首透著“九一八事變”悲憤情懷的歌曲,曾在抗戰時期廣為流傳。家人說,每年9月18日這天,老爺子都會唱起,“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老兵的故事,也從這里講起。

生于河北樂亭的董濟民,在“闖關東”浪潮中,年幼時就隨著家里遷往吉林。念了幾年私塾后,他在當地有名的百貨店當學徒,打算盤、理賬目。

“九一八事變”后,董濟民辭職加入馮占海帶領的部隊。一年后,部隊在張家口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3軍,他任軍部少尉文書。

“太慘了,到處是尸體,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董濟民形容戰爭的殘酷。他先后參加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豫湘桂戰役及貴州的獨山戰役等,14年見證了從東北淪陷到抗戰勝利的全過程。

那時,董濟民已是少校軍銜。然而,解放戰爭打響后,他當了“逃兵”。

“我當兵不后悔,但那是為了打日本兵。我離開部隊也不后悔,因為不想打自己人。”董濟民曾對兒子提起此事。

董希武說,這是父親少有的,主動的訴說。

他一直覺得,父親身上有種老兵的風骨,動作利落,行坐端正。

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那天,他看到111歲的父親衣著整齊,正襟危坐在電視機前,等待閱兵儀式開始。

抗戰老兵乘車路過天安門的時候,董濟民眼圈紅了,對著電視機,用力抬起手敬了個禮。

【寄語】

小時候常問父親以前是干什么的,他總是一句帶過,當兵的。他這百年人生,經歷過大風大浪,但活得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沒有主動追求過什么,死后也沒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董濟民之子董希武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李明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抗戰 老兵 董濟 濟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