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發展”調研報道
“我們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寨子,之前還有外國團隊和記者來看過儺戲呢!”
“你們有這么歷史悠久的儺戲,這可不比國外的民間藝術差啊!要有這個文化自信!”
……
9月16日,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發展”專題調研組顛簸在黔南州蜿蜒崎嶇的山路之中,驅車兩三個小時,來到位于貴州省最南端的荔波縣,深入到翁昂鄉一個叫做江風寨的小寨子里。在觀看了當地村民表演的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布依族儺戲“祭神樹”、“拜三界公爺”戲目和布依語稱作“雯當姆”(即矮人舞)后,委員們和儺戲非遺傳承人及村民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翁昂布依族儺戲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儺戲傳入翁昂鄉后先后有9個壇門。目前,除江風和久尾兩個壇門的一些唱本、道具及服裝保存較好外,其它壇門僅剩一兩件面具遺存民間,表演技藝也逐步失傳。
看到荔波布依儺戲至今還在這塊土地上傳承著,并以它的原生性、神秘性、奇特性、樸實性等特點,吸引了國外的目光,委員們展露出笑容。
在國外生活、工作過的林野委員說:“其實貴州的山水之美和國外相比,毫不遜色。更重要的是,貴州有這樣歷史悠久、極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劇!”
林野委員對比自己曾在瑞士和德國看過的當地本土傳統節目說,瑞士的“賽馬”和我們的“賽馬”并無太大區別,德國巴伐利亞的“長鞭舞”形式更是簡單,就是演員們在一起有節奏地舞動手中的長鞭,但是他們把這些有歷史傳承的文化奉為珍寶,代代傳承。而我們民間的儺戲是遠古文化遺存啊!光是一張張儺戲面具就蘊藏了多少故事!在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時,我們要充滿自信!”
“小題目,可有大文章!”委員們一致表示。
“儺戲等少數民族戲劇是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和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它們發源于當代中原文化,融入各民族的文化特點,既反映了中華文化一體多元的特征,也反映了少數民族的鮮明個性,是活態文化遺產。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和創新。”調研組組長方立委員表示。
少數民族戲劇這個“小題目”,在傳統文化當中、在世界文化的構筑當中又有什么樣的位置?戲劇專家廖奔委員認為:“中國文化的復興離不開傳統文化,這就要保護發掘我們文化最獨特之處。而它們,就‘潛伏’在民間,‘潛伏’在各民族文化形式之中,也‘潛伏’各民族的戲曲之中!”
在江風寨的調研中,為委員們展示“矮人舞”的是一群十來歲的布依族孩子,孩子們的肚皮上畫著可愛動人的胖娃娃形象,頭上頂著大籮筐,套蓋住他們的小臉、胸部和手臂,遠遠看去這個筐就像是布依族的帽子,隨著孩子們夸張地一呼一吸,肚皮上就有了豐富的人物表情,仿若“臉蛋長在肚皮上”的矮人們在跳舞。
“矮人舞”始于明末清初,是布依族在勞動之余創造的自娛自樂的藝術形式。過去多由成年人在田間地頭表演,如今,孩子們賦予它新的生機!委員們贊嘆地說,只要有孩子,傳承就有希望。
看到少數民族戲劇在村落里頑強地滋生、延續著,委員們不斷強調,無論是地方政府、非遺傳承人還是村民,對于我們的民族文化,一定要充滿自信!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關于文化、戲曲方面的政策,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少數民族戲劇發展一定要抓住歷史機遇。”聶震寧委員說。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調研 戲劇 少數民族 傳承 全國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