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嚴雋琪:教師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
興國必興教,興教必重師。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教育是最堅固的基石。要以教育現代化提升全民素質,使孩子們健康成長,使億萬家庭充滿希望,使社會生機勃勃。而一支適應中國教育發展需要,主動思考和實現教育變革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此,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必須堅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把優秀的知識分子吸引到教師隊伍中來,讓教師成為全社會令人羨慕的職業。
目前,教師隊伍建設還面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教師系統內的,更有系統內外互相牽制的。現在距離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的目標還有13年時間,這期間以及更遠的未來將會發生什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審慎應對。讓我們做一些嘗試:
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必須適應“人人”“時時”“處處”皆可學的學習型社會。長期以來“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單向教育制度,將變為多軌多向融通的教育制度;被過分強調的金字塔型精英教育制度,將變成多樣化的、能“因材施教”、滿足個性化發展需要、能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人力資源提出的多種需求相呼應的網絡型全民教育體系。只有這樣的教育體系,才能既滿足國民個體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發展自身、愉悅自我的需求,又滿足和諧社會的整體發展需求。在這個背景下,只有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教學相長、勇于自我超越的教師才能適應變革中的教育形態;只有改革完善教師培養制度,完善教師專業化發展體系,才能更好地幫助教師提升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的能力,成為具有適應能力的學習型教師。
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必須做好與教師相關的制度設計。教師職業既普通又特殊,育人需要以人格影響人格,以情感呼喚情感,以德性培養德性。“樹人”是百年之計,因此與教師相關的培養、資格認證、聘用、評價、激勵、流動、發展、退出等制度,在設計和改革的過程中,應慎重改動,盡量保持一貫性,為教師們提供清晰的基于價值觀的內在激勵和穩定的外部保障,既有道義召喚也有物質保障,避免社會和家長對老師的要求脫離現實的限度,克服教師的職業倦怠,保持教師隊伍穩定。
關注鄉村教育補短板。過去幾十年,我國工業化迅速推進,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然帶來一系列問題,如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城市教育資源如何分配;農村教育資源配置面臨服務半徑大與小的“兩難”局面,鄉村難以留住高學歷教師,留守兒童缺乏監護等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固然是永無止境的話題,但在未來幾年,教育綜合改革應更加注重解決“歷史欠賬”問題,對特殊群體給予相應的補償性政策。例如,中等職業教育是離農村貧困人口和底層打工族最近、最能直接提升他們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類型,而且也是最能培養在農村基層留得住的本土適用人才(如村衛生所的村醫、教學點的初小老師等)的教育類型。在城市的中等職業教育逐步被弱化的情況下,中職教育應該在農村扶貧、提升進城農民工素質和健全農村公共服務網絡末端中發揮更大作用。在充分考慮我國現階段國情的基礎上,是否可以探索建立分層、分類、分區的師資培養體系,在基本原則統一、保障合理底線的前提下,為不同的教育層次、不同的行業類型、不同的區域培養多樣化的師資,以長達一個“歷史階段”的思想準備和不懈的務實努力,來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面向未來,今天的中國教育必須保持競爭力,辦出世界水平;立足現實,中國教育必須堅持中國特色,以最大的制度優勢來包容和消化發展的不充分和不均衡,實現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并以此推進社會公平。
(作者為民進中央主席)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師 現代化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