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雪域高原上的“杏壇接力”
“過去在西藏,上學是件稀罕事。有些市縣只有一兩所帳篷學校,學校里也只有幾十個學生。而現(xiàn)在,全西藏小學的入學率達到了99.16%,最美麗的建筑就是學校。從學前到高中,15年的免費教育,改變了藏區(qū)孩子的命運。”談起西藏教育,自治區(qū)教育廳廳長杜建功很有感觸:“尤其在教育‘組團式’援藏之后,西藏地區(qū)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教育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改變藏區(qū)面貌,根本要靠教育。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做出了“每年選派800名教師進藏支教,組織400名教師到內地培訓”的決策部署。2016年秋季學期,首批800位援藏教師和管理人員如期到崗。這800名教師以每10—50名教師組成1個團隊集中對口支援1所中小學的形式,集中援助西藏20所中小學校,打造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性高中和標準化中小學校。
援藏團隊走進來,家門口有了“內地西藏班”
“每當看到西藏孩子渴求知識的眼神,我的內心就會涌起援藏的沖動。”在首批組團援藏隊伍中,上海市三林中學的高級數(shù)學教師蔣逸明是年齡最大的一位,“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我希望在這段時間里,盡我所能,把自己的經(jīng)驗傳授給這里的老師,也算是圓夢了。”
“從第一節(jié)課起,我就愛上了這群純真樸實的孩子。他們熱情開朗、積極向上、渴望讀書、眼睛澄澈。”來自北京市東城區(qū)165中學的政治教師張麗新,是援藏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我希望為西藏教育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希望把自己知道的一點一滴都教給孩子們。”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援藏教師面臨著缺氧、干燥、頭疼、失眠等種種不適。但秉承著“高原工作,缺氧不缺精神”的理念,這一個包含了從“60后”到“90后”的團隊,無時無刻不在詮釋著吃苦耐勞、團結奉獻的精神。
作為教師,援藏不僅僅是給孩子們上課那么簡單,雪域高原更缺乏的是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富的教學方式和完備的管理辦法。
在拉薩市北京實驗中學,孩子們穿著西藏傳統(tǒng)服飾,跳著流行的啦啦操,臉上洋溢著笑容;科學實驗室、合唱團、舞蹈隊等一應俱全,孩子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新奇好玩……“是援藏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校長趙隆顥介紹,目前學校開設了包括審美、體育、人文、科學在內的“智達課程”,旨在培育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興趣等綜合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方式,效率不高。“對此,我們形成了一套‘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拉薩市江蘇實驗中學校長徐夕峰說:“根據(jù)教師設計的學案,學生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然后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師生共同研究學習。這種思維訓練和自我學習,對高中生來說十分重要。”
隨著援藏團隊“走進來”,西藏一批受援學校正逐漸成長為“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學生次仁拉姆的媽媽說:“本地有了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不用千里迢迢把孩子送到內地念書,我們很開心。”
結對幫扶,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去年剛大學畢業(yè)的丹增頓旦,如今是山南市第三高級中學的物理教師。一來學校,他就與組團援藏的湖南老師劉芳結下了師徒關系。“我和老師一起備課,一起討論修改。他一周聽我一節(jié)課,我聽他兩節(jié)課,老師會及時糾正我的問題。”丹增頓旦說:“在結對幫扶下,我提高很快。9月底,我還要進湘培訓,跟崗學習。作為西藏本地教師,我們急需加快成長步伐,畢竟,西藏教育的未來在我們身上。”
像丹增頓旦這樣,通過師徒結對、新老結對、專業(yè)結對等多種方式,實現(xiàn)專業(yè)素養(yǎng)和課堂教學能力快速提升的本土教師還有很多。而為西藏培養(yǎng)一批“名管理人才、名班主任、名教師”,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也是教育“組團式”援藏的一項根本任務。
雖然援藏教師的任務是對口支援,但實際上受益的藏區(qū)學校遠不止對口的這20所。上一學年,僅拉薩市實驗小學的援藏教師團隊通過“百名專家下基層”“國培計劃送教下鄉(xiāng)”等活動,就為自治區(qū)各地市、各縣區(qū)開展講座、示范課、聽評課百余節(jié)。
遠赴阿里地區(qū)進行師資培訓,對本來就有高血壓的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教師陶佳喜來說,又添了一重挑戰(zhàn)。“本來只講作文,但看到當?shù)乩蠋熍d趣濃厚,又加了一節(jié)閱讀課。”陶佳喜說:“來一趟不容易,只要身體過得去,我就要盡可能地多講一些內容。”
“‘組團式’教育援藏的關鍵在‘團’字,就是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山南市第三高級中學校長鄒四雄說:“我們來西藏的教師雖然只有45位,但我們背后是整個湖南的教育資源。搭起湖南優(yōu)質教育與山南教育的橋梁,我們責無旁貸。”目前,山南三高已與湖南名校長沙一中結成聯(lián)校,聯(lián)校班的學生通過遠程教育系統(tǒng),就可以聽到長沙一中的名師課程。
“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帶來的還有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援藏教師郁龍,是以信息科技教研員的身份來到這里的。“如果援藏教師來了,只把某屆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上去,那遠遠不夠。”郁龍說:“教育技術的應用,能給西藏的教學帶來質的提升。當下,我們正在建設遠程教研平臺,將可共享上海名校名師的課程資源。”
支援西藏教育,必須尊重西藏實際
“以前的援藏,省對省對口支援的多,國家層面的少。援藏教師單獨行動的多,成規(guī)模的少。這次由教育部門牽頭的‘組團式’援藏,在制度、形式、規(guī)模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山南市副市長扎西加措說:“西藏教育水平因此會有一個大的前進。”
但“組團式”援藏也不是從一開始就一帆風順的。山南一高的援藏教師全家華在帶課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班里學生的成績不增反降。“當時除了我之外,也有一些老師遇到這樣的情況。到底怎么回事?”全家華和援藏團隊的老師們在研究總結中發(fā)現(xiàn),西藏學生的基礎較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援藏教師雖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但有時卻不如本地老師的教學方法見實效。”于是,全家華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法,補牢欠下的底子、減少課程容量、時常重復回顧……班級成績很快得到提升。
“支援西藏教育,就必須尊重西藏實際。西藏孩子漢語理解能力較弱、理科概念不足、習慣被動接受教育,種種情況都必須綜合考慮,不能一股腦復制內地的教學經(jīng)驗。”拉薩市實驗小學教學管理副校長、藏族班語文教師魏小東為了讓藏族孩子親近漢語,想出了各式各樣的辦法:開設書屋,給學生講故事,為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鼓勵學生參加誦讀比賽,與南開大學附屬小學的伙伴們視頻聊天……
值得注意的是,“組團式”援藏教師工作時長與教育周期不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先進教法的本土化效果,以及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此次組團援藏原則上以3年為一個周期,但17個援藏省份在期限具體執(zhí)行上并不統(tǒng)一。”山南二高副校長丹陽說:“初高中教師,從一年級教到三年級更符合教學規(guī)律。中途更換老師成本不小,老師銜接適應、學生心理調整都需要時間。”
此外,在教育信息化上,不少學校的信息化教學資金、設備已經(jīng)到位,但本地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素養(yǎng)明顯不足……諸如此類的問題,仍需不斷探索解決之道。(記者丁雅誦)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援藏 教師 西藏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