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一把剪刀,剪出鏤空之美
一張紅紙,一把剪刀,這便是洪志標的創作工具,在他手中,一個個生動的形象躍然而生。從媽媽的繡花底稿到現在的人物剪紙,洪志標已經剪了近60年。
9月初,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在廈門市舉辦,這位酷愛剪紙的老人早早地就用這最簡單的工具,精心創作了一套《金磚國家領導人肖像剪紙》,這套作品被上海世界非遺文化城中國剪紙博物館收藏。
從小愛上剪紙
與剪紙的淵源,得從洪志標小時候說起。在那個家家做布鞋的年代,為了給鞋子變出更多花樣,勤勞的婦人們便會剪出一個個圖案,然后在鞋面上用絲線繡出來。而洪志標的母親便是剪花樣的一把好手,耳濡目染下,洪志標也漸漸愛上了剪紙,剪一些簡單的圖案。
上中學后,洪志標從美術老師陳文法那里學到了素描,對他剪紙技藝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高考后,他選擇了到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的裝飾畫專業就讀,開啟了他將愛好與專業結合的道路,他也被不少報刊和畫報社特邀提供創作反映時代精神的剪紙作品稿件。這段大學經歷不僅讓他有了扎實全面的藝術功底,而且也鋪就了他后來藝術成功之路。
自古剪紙藝術不過是月窗花院、針繡女紅的技藝,至今,洪志標還記得為了練習剪紋樣,照著古法,將流傳下來的剪紙圖案一面蒙上紙,另一頭用煤油燈微微熏烤,用燈煙“拓”下紋路。熟練了,他就不滿足于此了:鄉間花鳥蟲魚,都是他的創作對象。這位近80歲高齡的老人,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創新發展自己剪紙藝術,尤其是古今中外的名人肖像剪紙。紅紙配合鏤空,就能勾勒出一人的樣貌與神色,這便是洪志標最擅長的人物剪紙。美術教育家朱鳴岡教授曾稱贊他的作品“純樸、洗練、優美,既繼承傳統又求索出新,富有生活氣息,表現時代精神,因而為世所重。”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徐里也題寫“巧奪天工,形神兼備”贊之。洪志標有個習慣,每當國際政壇上有大事件發生時,他就會構思一幅相關人物的剪紙作品,同時也會創作一些主題性的人物肖像剪紙,如西泠印社創社人和歷任社長,如自己洪氏家族的古今名人等。
人物剪出“神”來最難
剪紙是一個大眾化的美術,從審美意識、藝術形式、造型方法上看,其表現手法都起源于人類早期原始巖畫、彩陶、透雕。尤其仿生影像和鏤空紋飾,以及平面、簡括、夸張、拼合、透疊、對稱、象征、擬人等造型方法和表現手法,都為剪紙藝術奠定了基礎。
洪志標告訴我們,剪紙分為無稿剪紙和有稿剪紙,如簡單的窗花、對稱的圖案,就可以直接剪;而像人物肖像剪紙,就必須要畫草稿,抓住人物的特點,然后再開始創作。
為了鍛煉自己的造型能力,更準確地抓住人物特點,洪志標堅持畫速寫,往往三四分鐘便能畫完一張。“剪紙和繪畫有很多共同點,不但要注意光線明暗的變化,還要注意線條的粗細。”洪志標表示,“肖像速寫就是給肖像剪紙造模,線條要少而且精”。在剪紙創作時,一般也是幾易其稿,胖了?老了?眉眼間的情感表達不準確?他總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至認為最佳。
都說洪志標的人物肖像剪紙很傳神,當問及其中的竅門,他表示,要想傳神,除了精準造型外,還要注意眼睛和嘴唇的表達。仔細觀看他的剪紙作品,便能發現,人物眼睛中會有一點鏤空,“在自然光線下,每個人眼球處,會折射出亮點,那就是輝點,也就是人物剪紙中的‘神’之所在。”
最得意于培養出“繼承者”
1999年,洪志標退休后來到廈門定居。退休的他,甚至比在職時還忙。他的一手剪紙技藝,讓廈門興才學院聘請他擔任藝術系教授和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成員。如今,洪志標還被評為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剪紙藝術也成為了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深受海內外人們的喜愛。前年,他創作的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和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的肖像和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民俗剪紙作品,也曾作為中國記者團訪問印尼的禮品被印尼華人客家博物館和萬隆亞非會議紀念館等收藏。
在十幾年間,洪志標與眾多愛好剪紙藝術的人一起,繼承和發揚著剪紙藝術之鄉的傳統。“剪紙也要從娃娃抓起,”洪志標喜歡教小朋友們剪紙,“他們對簡單而又充滿變化的東西最感興趣,剪紙如此神奇,他們都很喜歡”。
令洪志標得意的是,他的小孫子洪啟峰經過幾年的練習,已然是一名小小的剪紙達人。“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看我剪紙好玩,就吵著要學。我告訴他,一旦學了,就得每天練習,不能間斷,他真的做到了。”現在,在課余時間,洪啟峰也會堅持創作幾張剪紙,作品從一開始最簡單的團花,“進化”到了有情景的大幅作品。他也會跟著爺爺和爸爸一起參加活動,為大家表演剪紙藝術。特別是他們祖孫三代曾被特邀參加過泉州“中國夢·一顆心”2017年首屆海絲文化公益論壇、福建“海絲尋夢,文化之旅”和“CCTV美麗中國鄉村行走進建陽麻沙/黃坑大型電視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他們均現場作了剪紙創作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洪志標一家人都會剪紙,他的老伴,他的兒女都是“繼承者”。
編輯:楊嵐
關鍵詞:剪出鏤空之美 人物剪紙